中华诗词大学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12期进士班词学第一讲

3 posters

向下

12期进士班词学第一讲 Empty 12期进士班词学第一讲

帖子 由 粉兒 周二 一月 14, 2014 4:12 pm

词课第一讲: 由诗简说到词——辽东野鹤【东北虎】

各位朋友:有关格律诗的部分,已经学过声韵格律及了解了部分章法及要求。至于谋篇构思立意等,属于文学素养及写作等方面的问题,不是格律诗所特有,就不讲了,以后可以在学习综合性文学知识时再讲。因此有关格律诗部分已经基本结束,从这节课开始讲词(格律词)。

词课第一讲:初识诗词格律:由诗简说到词——辽东野鹤【东北虎】
第一节:有关诗
一.格律诗只是诗类的一种
格律诗,又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注意,今体诗不是现代诗,是指初始萌芽于齐梁,成熟在唐朝的格律诗。这种诗现在一般是用旧韵“平水韵”读写的。近些年也有用中华新韵十四韵的,但要标明“新韵”。 我们在这节课之前讲的就是这种诗,它只是诗类百花园中的一种。就不举例了,因为以前大多所讲的基本都是,我们看看以前资料就可以了。
与近体诗相对应的是古体诗,或称古风。古体诗的范围较广,是格律诗产生之前的诗类,及按此类诗的写作方式所做的诗。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入声押韵)。
还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个问题 有朋友问过我,是否押韵,我来多说两句 】
(按旧韵看,第二句末字“者”在《广韵》
【“广韵”我已发到中诗大论坛,【辽东野鹤】 栏目,请参阅 】属于上声35“马”[mǎ]韵,第四句末字“下”分属上声35"马"韵和去声40"祃"[mà]韵。是押韵的)。这都是古体即古风。

除此外,又有打油、回文、藏头、叠句、歌诀、民谣、童谣、宝塔、杂言等多种形式的诗。
二.诗的源流
古体诗之源流创自商周以上,而备于汉魏六朝。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诸体。如:三言古者,虞舜皋陶之歌。四言古者,以八伯之歌、康衢之谣为最古,特别是《诗经》更是古风代表作。五言古者,始于李陵、苏武之赠答。七言古者,源于汉武之柏梁联句。
唐初其体大备,到李唐中晚期,近体格律乃成。后又及五代十国至宋,过度有词产生。
三.诗的宗派
古体诗之源流,既如上述。今体诗者,成于李唐一代,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言排律、七言排律诸体。
其宗派有:典丽精工(陈子昂、宋之问等)、清空闲适(王维、孟浩然等)、风华宕逸(李白)、沉雄悲壮(杜甫)、精深华妙(王右丞[王维])。
如论其时,则又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分别。
四.诗的变迁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以时而论,则有建安(曹家父子等)体、黄初体、……、初唐、盛唐、晚唐体等。
有以人而论的、还有体格为论的、歌行音调而论的等等。在其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其间一部分发展为格律诗,而在格律诗歌发展中,又有与格律诗不同却有一些格律特点诗体出现了。
五.词的出现
随着诗的写作方法及种类的演变,另一种具有格律特点而又与格律诗不同的形式的诗出现了,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这种文学体裁,这就是“词”。
以上是简略说明诗的发展,可以看出,词是诗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格律诗另类体裁之一。
下面就开始介绍“词”


第二节:词
一.词:
什么是词?这里的“词”,是指一种文学体裁,是“调有定字,字有定声,句中定格”的独特的格律诗体。人们所说的“填词”即是指写这种别体格律诗歌。
早期的许多词作者来自民间,所写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
随着边民及国外(也称胡夷)音乐传入,并与华夏声乐结合,将曲填词。特别是那时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句子长短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一些大文豪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将其发展成新的格律诗歌体裁。特别是那位南唐亡国之君李煜,在被俘虏之后所填的词作,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到了宋代这种文体达到顶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宋词”。
二.有关词的名称
在唐五代时,作为“词”这种新诗体被称为“曲子词”。除此外还有“诗馀”,“乐府”、“长短句”等等别名,也是代表着词体的某种特点的。现将它们简略解释如下:
(一)乐府
翻开《唐诗三百首》[我的是1957年出版的],有一首是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前在讲诗时,505班里的及中诗大其他班的朋友问过我有关这首诗,也在此说明一下】
这首诗被认为是阳关格。它按格律诗是不合律的,第三句与第二句不粘。因为它不是格律诗,而是“乐府”。由于除了第一句外,其它几句还要反复两次,所以又称“阳关三叠”,可以说它是诗中的词曲。宋人将其编入小秦王调,元人编入大石调[均为词曲名]。
乐府本是西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关,后来用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汉魏六朝入乐的歌诗,包括采自民间的和文人创作的,都称为乐府。唐宋词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歌诗,从这意义上说,也可称它为一种乐府诗。
同生物进化类似,也有遗传与变异。作为词这种乐府已经融合胡乐,可以看成当时的“中西结合”,与以前乐府相比变异很大了。所以宋人也有称“词”为“近体乐府”。
(二)曲子词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宋人也称词为歌词)。曲子词这个名称,最清楚地表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曲是指音乐的部分,词是指文辞的部分。
隋唐之际,以西域音乐为主的外来音乐与汉族民间音乐融合形成燕乐,而与之配合之歌词在唐五代及宋初则称为“曲”、“曲子”、“曲子词”。
“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清宋翔凤语] 。所以用“曲子词”可以说是词体较为确切的全称。
(三)长短句
长短句在词中占有多数,这种格体与唐代近体诗在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它打破了旧有诗歌五,七言的基本句式而采用长短句;所以后来也就把长短句作为词的别名。
在唐及唐以前的一些长短句、杂言诗类,可以看成是词的一种萌芽。
例子,略。
(四)诗余
把词称为诗馀,有不同解释。
一种认为词是诗的下降,这是轻视词的看法。
另一种另一种认为词是出于唐代的近体诗,是从律诗绝句中变化出来的;唐人是先用五、七言诗入乐,到了唐末五代,才改用长短句。
还有一些解释,但大多也都有争议。
明代的张蜒作词谱,将其书名题作《诗余图谱》。后来很多词家,将诗余这个名词解释为诗体演变之余派。
三.常见的几个与词相关的名词概念简介
(一)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忆江南、调笑令、西江月等。
(二)词谱、填词:1.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也就是平仄格律公式。2. 填词:“填”,即依谱填写之意。 按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等要求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三)阙、片、过片:1.阕,就是诗词的“段”落。如上阕就是上段,下阕即下段。2.片,也是词的段落,如上段就叫上片。3.过片,是下片的开头,即下片的起句。它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也称“过变”。
(四)单调、双调、三叠、四叠:1.单调,即词只有一段,如一些小令等。2.双调:是指词有两段落。3.三叠、四叠:指词有三个、四个的段落。这是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四段为四叠。
(五)肩头句、肩头对:1.肩头句:词中一个七字句间有顿,上三下四,这样的句子叫肩头句。例如:溯红渐、招入仙溪,就是肩头句。2.肩头对:两个相邻的肩头句组成了对句,就是肩头对。如: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 还有前几天的我们“中诗大”诗赛,玉种蓝田老师的《七律 感怀》中“夏摆管骄阳似火,冬挖沟冷月如纱”,是词曲的风格。可以填到词里就变为词句“夏摆管、骄阳似火,冬挖沟、冷月如纱”,就是肩头对。
(六)双拽头: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三叠,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叫双拽头。看成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并列的两根绳子,拽着第三段这个脑袋。哈哈!这就是“双拽头”。
我辽东野鹤引用谜语格式,理解它为“虾须格”。第一段和第二段就像虾的两个须子。(哈哈~,为了好记啊)。
(七)小令、中调、长调:按一般的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最长的词达240字。(虽有争议,但多数认可)
(八)令、引、近、慢:
1.从词有关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长短篇幅来看:
在唐、五代至北宋前期,对字句不多的词,称为令词。在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对不长不短那种词的形式,称为“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此种是多数人看法)。
2.从内在意义来看:
令词的名称当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部分是令曲。
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它和歌、谣、曲等是同样的意思。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的意思。
近,又称为近拍,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
【关于令引近慢,以后在讲曲时,还会讲到】
(九)读、叶韵与换韵:
1.读,即顿。读字,dòu 音逗。是词句中的暂短停顿,也就是点“顿号”之处。
2.叶韵,叶,读音xié 音协。叶韵是指诗词韵脚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
3.换韵,一首词的韵脚的押韵的韵部改变了,就是换韵。有的词(含一些诗)的押韵与格律诗不同,是要改变押韵形式的,也就是换了其他韵部上的字来押韵。
如相见欢,词谱是:
(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叶)。
(仄)仄(平)平平仄(读)、仄平平(叶)。
(仄)(平)仄(换韵),
(仄)(平)仄(叶仄)。
仄平平(换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读)、仄平平(叶)。
这里的“韵”是韵脚,“叶”,是随上边词句的韵。读[dòu],就是带有顿号之处。换韵,词句韵脚对上句韵脚来说就改变了韵部。
除以上介绍的,此外还有:如摊破、减字、偷声、促拍等,就不介绍了,待以后讲课遇到时再讲。
今天正课讲义部分主要介绍到这里,下面说一下学员自学阅读资料:
学员自学阅读课程资料:
一.有关诗的诗的源流、宗派、与变迁及词的源流。
二.结合前几次正课讲义中的音律声韵部分。
三.学词填词课程提倡的阅读资料:夏承焘(发到中诗大“讲师在线”辽东野鹤栏目,鼠标点头像可进网页)、张中行、王力等名家的“诗词格律”有关的部分。刘公坡的《学词百法》。叶嘉莹《南宋名家词讲录》、《唐宋词十七讲》,缪钺、叶嘉莹合著的《词学古今谈》等文章.
有条件的朋友还可以阅读《四书五经》、《廿四史》等古籍中有关音律的部分。
四.《钦谱》、《白香》、《龙谱》。【即《钦定词谱》、《白香词谱》《唐宋词格律》】(含龙榆生《词学十讲
)。
五.词林正韵、中华新韵【填词必备工具,以后词课习填备用】。发到中诗大的辽东野鹤讲师论坛,及505(312)栏目。
六.名家视频教材:填词示例等,呱呱播放。
七.其他学词填词资料。
说明:阅读部分:1.发到中诗大论坛上或505(含504)群社区论坛有关词的资料(含共享),注意要阅读。
2.对提到的资料也要自己尽可能多看一些。至少要看其中两篇。
3.词课作业除了填词,还要留有阅读部分。
下面留作业:(提醒一下,不要抄袭他人的,以前若有抄袭的,马上到中诗大论坛改过来)
一.问答:
1.阅读资料了解:
①以上介绍阅读书籍(含网上的电子书)你看过几篇,都哪些,说出书(资料)名,
②除了以上介绍之外,还看过那些有关介绍或讲解词的书籍或资料。
2.在此之前,是否填过词?
如填过词,都填过哪些词牌,并写出以前的一首填词(不必现写,就是以前自己填的),同时将词谱及韵部附于词后。
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押韵的吗?(参阅《广韵》)。

二.写作部分:试填一首《十六字令•七夕》。
十六字令词谱:
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叶〕。
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叶〕。

………………………………
此外:也可以用这样十六字令词谱:
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叶〕。
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叶〕.

用以上两种谱调均可

就讲到这里,朋友们再见!

粉兒

帖子数 : 289
注册日期 : 13-08-12

返回页首 向下

12期进士班词学第一讲 Empty 回复: 12期进士班词学第一讲

帖子 由 粉兒 周六 一月 18, 2014 4:32 pm

萍踪仙影

【苍梧谣:七夕】
怜、漠漠银河阻两仙。年年盼,义雀助团圆。

【浣溪沙:待梅】
冷月疏星一抹云,
中仄中平中仄平韻

窗前瘦影弄风频,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几时再度暗香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芳树无期谁解语,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

但祈雪至见伊痕,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天可怜惜喜梅人?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粉兒

帖子数 : 289
注册日期 : 13-08-12

返回页首 向下

12期进士班词学第一讲 Empty 回复: 12期进士班词学第一讲

帖子 由 诗大流水无弦 周一 一月 20, 2014 6:38 am

词:十六字令•七夕
——12B流水无弦

遥,牛女谁怜架彩桥。云烟聚,泪雨顿滔滔。

诗大流水无弦

帖子数 : 11
注册日期 : 13-09-16

返回页首 向下

12期进士班词学第一讲 Empty 回复: 12期进士班词学第一讲

帖子 由 晓风残月 周三 一月 22, 2014 10:45 am

晓风残月作业
十六字令 七夕

阻隔银河望眼穿
年年盼
何日得团圆
 
西江月
蜗旅乡间小镇,闲观溪水浅流。天边鸿鹊掠梢头。又是霏纷时候。

老院灯疏清秉。伤情不上高楼。堪将心事化成柔。一年几回消瘦。

晓风残月

帖子数 : 30
注册日期 : 13-08-13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