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大学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赋与骈文杂谈·之一 作者:凝樱子

向下

赋与骈文杂谈·之一  作者:凝樱子 Empty 赋与骈文杂谈·之一 作者:凝樱子

帖子 由 水儿 周二 三月 04, 2014 5:56 am

 赋与骈文杂谈·之一
                                                    作者:凝樱子
 
  我国家诸多古文体之中,赋与骈文实为个中翘楚。中国汉文字之妙,字意变化之多端,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比拟的。那种近乎于‘意会万端,神及千仞’的骈句,还有那诵读抑扬顿挫的音律,完美地诠释了人类思想表达方式的极致之美。这样的魅力是让人无法抗拒的,我相信每一个真正创作过赋与骈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赋与骈文都是属于“文”这一范畴,按古人的说法,文是用来载道的,是很正式的一种文体。所以无论是赋还是骈文,每一篇都蕴涵有一个“道”,一个“理”。讲道理的文章,常常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但赋与骈文却是个例外。其原因在于这两种文体,不单单只是简单地把文字作为一种表述方式,还赋予了它文字组合形式上与诵读声调上的美感,即骈对与韵律。一篇上品的赋或骈文,往往让人流连不已,除了它的思想内容之外,还与其文字运用的巧妙是分不开的。
  赋于骈文其实是将思想主旨与表达形式分开来考虑,这正是古人智慧之处。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见仁见智的事。或许有人觉得你讲的有道理,或许亦有人觉得你说的不是道理。或许在目前你的文章说的是“真理”,或许再过几百年,你又成为了“邪说”,这些都是极有可能的。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文字之美。若能将文字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那即便你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但你的文字亦会让人心生敬意。这就是大周武后见到《讨武曌檄》后感叹再三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文章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律之美。六书之法造字,就注定了汉文字的变化多端,高深莫测。亦决定了骈对的多样性,复杂性。这也影响到随后更加深入的音韵研究与发展。关于讲究声韵和谐的文字,虽非汉文字所独有,但无可否认的是,唯有汉文字是在音律方面走的最远,研究的最细致的一种文字。经过代代积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骈对成文的形式早已深入人心,渗透于各种文体之中,或者互为取补。从朝廷邸报到日常文书信件,无不可见骈句的影子。
  自唐以降的赋,大多有韵。在骈对的基础上用韵,除了具有文字的骈对美之外,还更具有声畅音谐的诵读美。但其核心还是骈句,流行于宋代的散体赋,亦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散体,亦有相当数量的骈韵句。当然,骈对加韵,创作难度更大,但正是如此,赋才能成为诸文体当中的顶端。从一定意义上讲,赋是象牙塔上的文字。其实,有什么最美的东西是唾手可得的呢?
  立志于振兴赋文的人应该认清实事,既不妄尊,也不菲薄,如此才能免失偏激,有利发展。首先要了解清楚古文体衰落的本质,方能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古文体的衰落是与文字制造者的懒惰分不开的。在追求“便利”的近现代,任何操作复杂一些的东西都有可能被替换,这也包括文字以及由文字表现出来的文体。我国新诗在诞生之初是有韵的,虽然不分平仄用韵。可现在也难免地位不保,因为现在又有了无需押韵的新诗,无需押韵,自然比押韵更加简单。照此下去,总有一天,人们连这样无需押韵的新诗都懒得去写,因为不写比写更加简单。
  我个人历来把现代文学视其为“简单文学”。当然,简单有简单的好处,如吃快餐盒饭一般,可以速饱。但就营养价值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随吃随扔的。简单就注定没有深度。没有深度的文学,能走多久?我始终不相信,无论是有韵的或者无韵体的新诗,能够如古典诗词赋一样流传千年。目前区区不足百年的光阴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
  看透了这点,便能坚定古典文学爱好者的信心。要相信,古典文化在国民心中的潜在地位,数千年的传统,毕竟不是说扔就可以扔得掉的,即便有政治与权力的干扰。复兴古典文学,不仅需要战略,也要讲究战术。就战术而言,选择好切入点尤其重要。众多的古文体之中,我们选择什么为切入点?我觉得,应选择一个没有任何现代文体可以去参照竞争的文体入手。古典诗词,对应的是现代诗与散文诗。古文的策论与各种散体,有现代的各类议论文与记叙文或游记或日记等等对应。那么骈文与赋呢?从目前来看,没有任何可以对应的现代文体。善于寻找捷径与追求简单的近现代人,在短短不足百年里,把能够取代的东西都找了出来,但是,他们拿骈文与赋没有办法。简单文学,是不可能把汉文字魅力发挥到极致的,这也是他们对赋和骈文望而兴叹的根本所在。
  纵观近现代的新派文豪大家,他们的作品中再难见到一个“赋”字,他们虽已不能写赋,但他们却也知道,“赋”不是他们所持有的那种简单的笔可以写得出来的,所以连去冠这个名的勇气都已经丧失。这对古代的文豪们,或者说一个古代普通文人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越是纯粹的,越是让人敬畏。就此点来说,我很佩服古典诗词爱好者的毅力。近体诗的格律从唐以后到现在就几乎没有变过,当今亦有相当多的人在严格遵循它的规则。而词的乐谱大多失传,人们依然顽强地在填写它的字谱。这样的精神如果用在骈文与赋上,将是何等气象!
  所以,个人觉得,轻言赋与骈文的革新未必是好事。时语,俚语入赋,若不经过炼化,那与赋这样的高端文体是不相配的。现代白话做成骈句的效果肯定不伦不类,否则,那些现代的文豪们早就敢大写特写“赋”了。若直白地将时代语不加提炼入赋,那些“现代简单派”的人若问:“你写的也不是赋嘛,和我的也差不多。”那我们怎么回答?区别很重要,没有区别就什么也谈不上。
  赋与骈文具有时代气息不难,难在时代语与时事的提炼升华。这注定写赋与骈文者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广学博达,天下无一字不可骈,不可炼。如明毛澄所言:“此一字必有能骈者,唯吾不知耳!”既立志于弘扬此道者,实不能因为难即放弃,因难而就简的话,那和现代的“简单文学”还有什么区别?
  在传统文化曾经断代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今天,想一夜之间让大众钟情于赋或骈文是不现实的,要有耐心,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务之急是扩大赋与骈文的作者群,扩大了创作群体,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若说赋与骈文是象牙塔的顶端的话,那我想,下面一层的就应该是诗词联。若从上往下辐射,我们就应该大力鼓励,发展诗词联的创作者加入到赋与骈文的创作队伍中来。他们通常都已具备骈对的功底,只要稍微学习下章法句法即能成文。当然,要作得好赋文,还需要掌握更多的经史知识,这已是后话。能够创作诗词联的人不在少数,而如今参与作赋的人占其一成不到,其中的发掘空间巨大。
  通常进入骈文与赋的领域之后,都会被它迷倒。因为他的文体应用比诗词联更加广泛,内容包涵性更广。诗词联限制于长度,不能完全发挥的,在骈文与赋来说,皆不是问题。前人在诗前加序,亦是为补未尽未便之意,毕竟诗词的容量不足。而许多诗词序是以骈文体写就。
  创作群体扩大了,读者自然亦增加了。若说要做到‘今年流行写赋’,那自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同好们一点一滴地去做,好高骛远不行,为了短期争取受众,不惜以“革新”去迎合也不行。一为狂妄自大,不认现实;一为饮鸩止渴,不利长远。为阐扬赋文者,应有古君子之风,尽力便可,无愧即安。一切,有待于历史检验。
  叨叨之语,或乃管见,愿与诸君共勉!
  
  注:杂谈中的“赋”,多指赋分类中的“骈赋”“律赋”,此两体赋在历代流传下来的赋作中数量最大。
水儿
水儿

帖子数 : 187
注册日期 : 13-06-15
地点 : 中国鞍山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