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班十九正课(曲课第六讲之二):古代戏曲(中编)——辽东野鹤[东北虎]
3 posters
505班十九正课(曲课第六讲之二):古代戏曲(中编)——辽东野鹤[东北虎]
505班十九正课(曲课第六讲之二):古代戏曲(中编)——辽东野鹤[东北虎]
A.前序:
先问一下:《程咬金斧劈老君堂》。这是阅读课之一。
大家阅读了吗?
阅读的打1,没有阅读的打2。
【等待一会】
好了。
那么再问一下,这个剧本里有几处楔子呢?
下面我继续讲
现在发一下杂剧《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基本折子结构
楔子.【仙吕】【赏花时】
第一折:【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尾声】
第二折:【中吕】【粉蝶儿】【醉春风】【上小楼】………【尾声】
楔子.【仙吕】【赏花时】【幺篇】
第三折:【黄钟】【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尾声】
第四折:【双调】【新水令】【沉醉东风】【挂玉钧】……【尾声】
大家看这《程咬金斧劈老君堂》是四折两楔子式。
这个是不同一般结构,
. 楔子是在前一个,又在第二、三折当中加一个。
其中,两处楔子用的宫调都是【仙吕】宫
第一折,用【仙吕】宫;第二折,用【中吕】宫;第三折,用【黄钟】宫;第四折,用【双调】。
这些安排是有规定顺序的。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杂剧的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B.曲课第二讲正课课程
曲课第六讲之二:古代戏曲(中编)——辽东野鹤[东北虎]
上一讲中我向大家介绍了与古代戏曲有关的名词,和古代戏曲中的宋金杂剧。
在古代戏曲的杂剧中, 古代杂剧,分为早期杂剧(唐、五代,宋、金时期),中期即主流时期杂剧(元代),晚期杂剧(明、清时期)。
上一讲中的宋金杂剧就属于早期杂剧,这次是讲中期即主流时期(元代)杂剧。现在开始介绍。
曲课第六讲之二古代戏曲(中编)元杂剧与明清杂剧,本讲分两个部分来介绍,第一部分元杂剧,第二部分是明清杂剧。以第一部分为主。
第一部分:元杂剧
一.什么是元杂剧,
1.元杂剧,是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
因为元代杂剧的成果优异,所以一般说的杂剧,多数指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
但也有人将其称为“传奇”(如钟成)、“元曲”或“院本”的。
2.由叙事体向以代言体为主流的转变
①叙事体:曲艺的文学体式之一.具体为用第三人称的口吻进行故事说唱.往往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为主,夹杂第一人称的对话或心理表白,以及评论、说明等语言.
这种戏曲的文学体裁是宋金时期杂剧主流.
②代言体:是杂剧(戏曲)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言”。即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中的人物,需要有 角色来扮演。
叙事体由表演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
到了元代,杂剧有一定的体段和一定的曲调,由宋大曲和诸宫调的叙事体,一变而为代言体【参见龙榆生的《词曲概论》论元杂剧】。有关这个问题简介到这,详细可见阅读资料。
二.元杂剧的体制
(一)折数与楔子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
如《赵氏孤儿》五折一楔子,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 这很像后世的连台本戏或连续剧。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1.折,演员所用记录曲词的“摺子”,是折叠式的小本手摺,所以“摺”,简写成“折”。
元杂剧中的”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也可以说,一折就是一套曲子。
2.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元杂剧中的楔子,一般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可以放在前边,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还有的在前边及折间都放楔子的,如《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就是前边及折间都都放楔子。但是注意楔子不能放在末尾。
楔子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
有些放在折与折之间,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二)脚(角)色行当
有关脚(角)色行当的基本概念等,请参阅在上一讲做的介绍。这里只说元杂剧中的脚(角)色。见图:
图:杂剧脚(角)示意图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
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
与上次介绍的角色中比较,元杂剧角色里没有“生”,是由“末”来担当的。
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杂剧中原是没有“丑”的行当的)
(三)元杂剧的曲词
元杂剧的曲子是一种杂套(杂剧套曲),是具有宫调、曲牌及曲题的多支曲子组合而成的套曲。
我们学过了散曲、散曲套数,杂剧的曲也是一中套曲,简称“杂套”。见图:
图:散曲、散曲套数及杂套与宫调
曲是杂剧的歌唱部分,是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
由于这种曲词采用的是同一宫调曲牌体,也就是由多个固定的曲调联缀的组歌,要一韵到底。并且曲词在剧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元杂剧演唱体制特征[宫调]:北曲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每折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全剧由四大套曲组成。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单刀会》、《赵氏孤儿》 《西厢记》等。
杂剧曲字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帅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也就是说元杂剧的唱词,实际也是一种另类的格律组诗。
元杂剧中每折的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也有只有正曲和尾声两分的。套曲最短的只有三支曲子,即正曲二支,尾声一支,如由[正宫·端正好]、[滚绣球·首尾]三曲组成一套套曲;长一些的由十几支曲子组成。
元杂剧的曲是套曲,简称“杂套”,与我们在第五讲学的“套曲”基本相似,只是杂剧有科介与宾白等。下面就介绍科介与宾白。
(四)杂剧的宾白
宾白,就是杂剧中的道白。简称为“白”、“念”等。
为何叫宾白?有“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的说法。还有一种“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这样说法。前者认可较多。
宾白有散白与韵白之分:
1.韵白:是指杂剧采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有时也采用朗读念曲一段。
大概40年前,现代京剧《红灯记》的一个前期剧本,鸠山念“扑灯蛾”云:“
这一阵,气得我,眼发花来头发胀,血压升高手冰凉。……。” 这就属于韵白。
韵白多用于人物的上下场,或两句,或四句,或对仗或不对仗,或一人念诵,或两人相承接,具有科诨意味。进一步细分则有定场诗、下场诗、对口诗白等。
2.散白:是杂剧中采用当时的口语来道白。
散白较常见的有独白、对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道白)、插白、旁白、背白(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内白等。
宾白在折子的套曲中,既可插在各支曲子之间,又可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
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韵白和散白,简单理解就是:在杂剧中念读的,a.韵白==诗歌;b.散白==散文。
(五)科介
科介,是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是剧本中唱、白以外的动作。
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
有些学者总结很详细,认为科介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五类作用:
①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旦把酒科;做谢恩科等。
②表示人物表情。如:做忖科;做悲科等。
③表示武打动作,如:做混战科;做打衙内科等。
④居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正旦做舞科。
⑤剧情需要的音响效果,如:雁叫科;内做雷声科。
我们前一阶段散曲与套曲的学习,结合了现在我们学习元杂剧知识,可以感觉到,元杂剧就很像是套曲加上了道白和动作。元杂剧里也有一些小令入杂套。
[可以参阅曲课第三讲和第五讲]
(六)题目正名
一般是在剧本的后面例有“题目正名”。
题目 乔国老谏吴帝 司马徽修官职
正名 鲁子敬索荆州 关大王单刀会
而最后一句中的《单刀会》,就是剧名。这部分上节课已经讲过,请参阅。
三.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元代涌现出好几位杂剧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更是更是杂剧大家。
(一)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
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
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
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其中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干脆称为元曲五大家好了。
(二)元曲其他作家与作品:
纪君祥-《赵氏孤儿》。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水浒李逵故事)。石君宝-《秋胡戏妻》。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羽煮海》。李直夫-《虎头牌》。张国宾-《合汗衫》等等。
【这几个里,我只看过4个】
图:赵氏孤儿
(三)元曲杂剧的特色戏剧
1.元曲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见元曲五杰图:
.
图:元曲五杰: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
2.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
(四)元杂剧的分派
有些学者将元曲还分了本色派和文采派。
1.本色派:关汉卿、石君宝、康进之、高文秀。
2.文采派: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大部分作家作品或以文采兼有本色,或于本色中又倾向文采,依此标准便很难分析。如白朴与马致远的剧作就是如此。
(五)元杂剧的题材划分
明人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分杂剧为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
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
三曰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
四曰忠臣烈士;
五曰孝义廉节;
六曰叱奸骂谗;
七曰逐臣孤子;
八曰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
九曰风花雪月;
十曰悲欢离合;
十一曰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
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这些划分不一定准确,有的交叉混淆。后来又有新的划类,如分为七类的:
1.爱情婚姻剧 ——叛逆与回归
如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2.神仙道化剧——悟道飞升、度脱 马致远《黄粱梦》、《陈抟高卧》:
3.公案剧——清官伸张正义 《鲁斋郎》《陈州粜米》《灰阑记》:
4.水浒剧——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双献功》(高文秀) 《李逵负荆》(康进之):
5.社会剧:《窦娥冤》、《看钱奴》(郑廷玉)、《东堂老》(秦简夫):
6.历史剧——寄寓悲愤。 五大历史剧:《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纪君祥)、《单刀会》、《渑池会》(高文秀) :
7.神话剧:《柳毅传书》(尚仲贤),《张生煮海》(李好古)。
下面这是《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其中一小折子,
【我们进行简单地分析体式结构】
. 《程咬金斧劈老君堂》第三折 套曲曲牌
【黄钟】【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
选前两段如下,大家看:
(外扮李靖上,云)得胜班师报捷回,秦王立国展兵机。阵前一战诛萧铣,青史书名万古题。某乃军师李靖是也。闻知唐元帅南征萧铣,一鼓而下,得胜班师回国。我使的一个报喜的探子去了也,这早晚敢待来也。(正末云)一场好厮杀也呵!(唱)
【黄钟】【醉花阴】百万天兵喊声炒,自古无今番战讨。凭虎略显龙韬,奉命兴师,有道伐无道。则-阵定唐朝,听小校从头,(做见科,云)报、报!喏!(唱)说这遭。
第一段,是在曲子前边的人物上场,动作(科介)、道白(宾白)其中有韵白和散白。
第二段是第一支曲子。
下面稍详细一点解释如下:
李靖上,云:就是李靖上场(上场就要出现舞台的走路、举止等动作,这个动作就是在杂剧等戏剧里就叫“科”)。云是说话,也就是杂剧等戏剧里的“白”。得胜班师报捷回,……青史书名万古题。是一段诗歌,即“韵白”。
从“某乃军师李靖是也。……这早晚敢待来也”。都是道白。
正末云,就是“正末”这个角色说,他说“一场好厮杀也呵!”,后边的括号里的(唱),指接着就要唱了。就是下一段。
【黄钟】是宫调名。【醉花阴】曲牌名。
这支曲子的词是:“百万天兵喊声炒,自古无今番战讨。凭虎略显龙韬,奉命兴师,有道伐无道。则-阵定唐朝,听小校从头说这遭”。
其中最后的一句分开两次唱:听小校从头,(做见科,云)报、报!喏!(唱)说这遭。在“听小校从头说这遭”中间加了①“做见科”,是指做个想会见的动作,即“科”。②云,说白“报、报!喏!”。然后将最后三个字“说这遭”(唱)出来。
下边接着是:
(李靖云)好探子也!从那阵面土来,看他那喜色旺气:锦袄偏宣锦战裙,全环双衬渗青巾。阵前查探军情事,专听来人仔细陈。俺唐兵与萧铣两家对住阵,怎生相持厮杀来,你喘息定,慢慢的说一遍。(正末唱)
【喜迁莺】我则见密排军校,明晃晃剑戟枪刀,英豪。征尘笼罩,骨刺剌的旅旗杂彩摇。杀气飘,如虎豹征人勇烈,似蛟龙战马咆哮
这两段就不解释了,这一折后边还有【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大家自己阅读分析。
这个折子,是由戏剧中的脚(角)色,加上剧中的这些曲(套曲)、白(自白、对白等)、科(动作)组合而成的。
以上部分介绍的是元杂剧部分。下面简介明清杂剧。
图: 元杂剧在场子里演出,
C.明清杂剧(古代杂剧晚期)
明清杂剧是在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与元杂剧有些类似之处,又有许多创新与变化,这里简单介绍一些。
一.明清杂剧体制,
明杂剧在体制上已经不再遵守元杂剧的旧有规范,与元杂剧有着显明的不同。
(一)折数与楔子
元杂剧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而明代盛行的却是无楔子的一折二折的杂剧,但有的杂剧又多至七折八折,刘兑的《娇红记》就是八折。
元杂剧的四折总是首尾完整地叙述一件故事,在明杂剧中却出现了四折或折数多少不一的四个杂剧,分别叙述四个不同的故事。
在楔子的使用上,
明杂剧出现了把楔子作为全剧的提纲。另外元杂剧是没有类似南戏中“副末开场”的。
(二)明清杂剧的曲
明代的中、后期体式为曲牌联套体,有北曲联套、南曲联套和南北合套三种。
如贾仲名的《升仙梦》杂剧每一折的曲子都是用的南北合套,正末唱北曲,正旦唱南曲。
元杂剧的主唱者,一般不是正末就是正旦,而明杂剧只要是上场的脚色都可以唱。各自唱、齐唱、或接唱,都可以。
特别是清杂剧基本上不是为舞台搬演的场上之作,而是个人寄怀遣兴的案头之作。
(三)明清杂剧的科白
动作上(科介)道白等,随时代变化,及南北结合,与元杂剧也有变化。不细介绍了。
(四)脚色:
明杂剧既有延续元杂剧脚色混杂的特点,也有采用南戏脚色的特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把元杂剧与南戏脚色体制相混淆的情况。
(五)题目正名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一般又都放在全剧的末尾。
可是到了明代的杂剧,有的没有题目正名。如朱有燉的《豹子和尚》;
有的不用题目正名,而是用四句韵语或一首下场诗收场。
有的把题目正名简写作“正名”或“正目”放在全剧的开头,如沈自征的《霸亭秋》;
还有的在第二折和最末一折之后都有题目正名,最后还有“总关目”四句。
二.主要作者与作品
(一)明代初期
有十六子与宁、周二藩。
1.十六子,有刘(兑)东升-《娇红记》;王子一-《桃源洞》;谷子敬-《城南柳》;等等……。
2.宁、周二藩
①宁,指宁献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著有《大罗天》等。
②周,指周宪王朱有燉,是朱元璋的孙子。著有《义勇辞金》等。
(二)明代中期作家
有陈铎-《纳锦郎》、王九思-《中山狼》、康海=《王长青》、杨慎=《洞天玄记》、徐渭=《四声猿》,等等……。
(三)明代后期作家
有梅鼎祚-《昆仑奴》、陈与郊-《文姬入塞》、王衡=《再生缘》、叶宪祖-《易水歌》、王骥德-《男王后》、徐复祚=《一文钱》、凌濛初-《北红拂》,孟称舜-《桃花人面》,……。
(四)清代杂剧作家
徐石麟-《买花钱》、尤侗-《读离骚》、王夫之=《龙舟会》,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周乐清的《河梁归》、……。
说明:本讲中引用图片大多来自王老师(12届散曲协会负责人之一)发来的电子幻灯,部分文段也引自她赠送我而邮寄来的书籍。在此说声感谢。
【我与王老师实际中是不熟悉的,只是网上相识,她得知我的情况。说我让她感动。
而她自费邮寄赠送资料,来支持我的网络与论坛的公益教学,也让我感动】
也感谢到了我505群的一水老师,前几个月发来的电子文件诗词曲类资料,其观点也在此篇使用了。
还有秋叶丘老兄,对文稿阅读和交流意见。也表示感谢!
下面留作业:
曲课第六讲之二正课作业:
【注意看题】
一.阅读
1.继续阅读《程咬金斧劈老君堂》
2.选读《西厢记》《窦娥冤》、等元明清杂剧作品至少其中之一部。
将以上阅读的分别答出。
二.写作
参考元杂剧《程咬金斧劈老君堂》的其中一折的格式,编写一个单折的小剧本。
1.要求:
①主要脚色和配角出场,系列动作,道白、对白等,主角主唱曲子,符合杂剧套曲的组合宫调与曲牌、声韵及顺序等要求。
②杂套中用曲一般是7支,但我这里最少可以用4支曲子,加科白组成小剧本。
③用韵中原音韵。
以下是杂剧套曲的宫调曲牌供参考
【仙吕】
1、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寄生草—金盏儿—后庭花—青哥儿—尾声
2、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中天—金盏儿—尾声
3、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寄生草—赚煞
4、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金盏儿—尾声
5.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尾声
【黄钟】
1. 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
2、醉花阴—喜迁莺—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
3、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少数联套可以无尾)
4、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么篇—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
5、醉花阴—出队子—么篇—尾声
下面是黄钟宫套曲常用的曲牌曲谱,供大家作业时参考。是以“钦定”为主,参考“白香”。
补充:今天(7月29日)早晨,秋叶丘看了我的文稿,提醒说,那些名家的各家的公布套曲曲谱均有错处。
下面介绍一点有关黄钟宫的一套曲子的曲谱
黄钟宫
一.黄钟宫·醉花阴
常式为七句,句式为七六***五六七,押七平仄韵。
曲 谱
平仄平平去平上(韵),去平平平仄上(韵)。[平]仄去去平平(韵),仄仄平平(韵),上仄平平去(韵)。仄仄仄去平平(韵),仄仄平平平去上(韵)。
也可参考
中仄平平去平上▲,中仄平平去上▲。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平去上▲。
二.喜迁莺
八句,句式为四六二七七***四。押七平仄韵。
曲 谱
[仄]平平去(韵),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韵)。上平去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仄去平(韵)。仄[仄]平平去上(韵)。平平平仄,平去平平(韵)。
三.出队子
出队子曲牌格律(用四五七七七句式):
中平平厶▲,平平中厶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厶)平△(上▲)。中仄中平平厶上▲(平△)。
四.刮地风
【刮地风】(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四门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七言自由句。(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六.【古水仙子】(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七.【尾声】(仄)仄平平仄平去△,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去上△。
以上是选了黄钟宫里的部分曲谱,方便事多工作忙的朋友。如果有使用中吕宫或其他宫调套曲的,请将曲谱附上。
今天课程就到这里。
谢谢!
A.前序:
先问一下:《程咬金斧劈老君堂》。这是阅读课之一。
大家阅读了吗?
阅读的打1,没有阅读的打2。
【等待一会】
好了。
那么再问一下,这个剧本里有几处楔子呢?
下面我继续讲
现在发一下杂剧《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基本折子结构
楔子.【仙吕】【赏花时】
第一折:【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尾声】
第二折:【中吕】【粉蝶儿】【醉春风】【上小楼】………【尾声】
楔子.【仙吕】【赏花时】【幺篇】
第三折:【黄钟】【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尾声】
第四折:【双调】【新水令】【沉醉东风】【挂玉钧】……【尾声】
大家看这《程咬金斧劈老君堂》是四折两楔子式。
这个是不同一般结构,
. 楔子是在前一个,又在第二、三折当中加一个。
其中,两处楔子用的宫调都是【仙吕】宫
第一折,用【仙吕】宫;第二折,用【中吕】宫;第三折,用【黄钟】宫;第四折,用【双调】。
这些安排是有规定顺序的。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杂剧的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B.曲课第二讲正课课程
曲课第六讲之二:古代戏曲(中编)——辽东野鹤[东北虎]
上一讲中我向大家介绍了与古代戏曲有关的名词,和古代戏曲中的宋金杂剧。
在古代戏曲的杂剧中, 古代杂剧,分为早期杂剧(唐、五代,宋、金时期),中期即主流时期杂剧(元代),晚期杂剧(明、清时期)。
上一讲中的宋金杂剧就属于早期杂剧,这次是讲中期即主流时期(元代)杂剧。现在开始介绍。
曲课第六讲之二古代戏曲(中编)元杂剧与明清杂剧,本讲分两个部分来介绍,第一部分元杂剧,第二部分是明清杂剧。以第一部分为主。
第一部分:元杂剧
一.什么是元杂剧,
1.元杂剧,是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
因为元代杂剧的成果优异,所以一般说的杂剧,多数指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
但也有人将其称为“传奇”(如钟成)、“元曲”或“院本”的。
2.由叙事体向以代言体为主流的转变
①叙事体:曲艺的文学体式之一.具体为用第三人称的口吻进行故事说唱.往往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为主,夹杂第一人称的对话或心理表白,以及评论、说明等语言.
这种戏曲的文学体裁是宋金时期杂剧主流.
②代言体:是杂剧(戏曲)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言”。即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中的人物,需要有 角色来扮演。
叙事体由表演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
到了元代,杂剧有一定的体段和一定的曲调,由宋大曲和诸宫调的叙事体,一变而为代言体【参见龙榆生的《词曲概论》论元杂剧】。有关这个问题简介到这,详细可见阅读资料。
二.元杂剧的体制
(一)折数与楔子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
如《赵氏孤儿》五折一楔子,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 这很像后世的连台本戏或连续剧。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1.折,演员所用记录曲词的“摺子”,是折叠式的小本手摺,所以“摺”,简写成“折”。
元杂剧中的”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也可以说,一折就是一套曲子。
2.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元杂剧中的楔子,一般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可以放在前边,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还有的在前边及折间都放楔子的,如《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就是前边及折间都都放楔子。但是注意楔子不能放在末尾。
楔子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
有些放在折与折之间,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二)脚(角)色行当
有关脚(角)色行当的基本概念等,请参阅在上一讲做的介绍。这里只说元杂剧中的脚(角)色。见图:
图:杂剧脚(角)示意图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
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
与上次介绍的角色中比较,元杂剧角色里没有“生”,是由“末”来担当的。
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杂剧中原是没有“丑”的行当的)
(三)元杂剧的曲词
元杂剧的曲子是一种杂套(杂剧套曲),是具有宫调、曲牌及曲题的多支曲子组合而成的套曲。
我们学过了散曲、散曲套数,杂剧的曲也是一中套曲,简称“杂套”。见图:
图:散曲、散曲套数及杂套与宫调
曲是杂剧的歌唱部分,是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
由于这种曲词采用的是同一宫调曲牌体,也就是由多个固定的曲调联缀的组歌,要一韵到底。并且曲词在剧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元杂剧演唱体制特征[宫调]:北曲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每折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全剧由四大套曲组成。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单刀会》、《赵氏孤儿》 《西厢记》等。
杂剧曲字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帅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也就是说元杂剧的唱词,实际也是一种另类的格律组诗。
元杂剧中每折的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也有只有正曲和尾声两分的。套曲最短的只有三支曲子,即正曲二支,尾声一支,如由[正宫·端正好]、[滚绣球·首尾]三曲组成一套套曲;长一些的由十几支曲子组成。
元杂剧的曲是套曲,简称“杂套”,与我们在第五讲学的“套曲”基本相似,只是杂剧有科介与宾白等。下面就介绍科介与宾白。
(四)杂剧的宾白
宾白,就是杂剧中的道白。简称为“白”、“念”等。
为何叫宾白?有“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的说法。还有一种“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这样说法。前者认可较多。
宾白有散白与韵白之分:
1.韵白:是指杂剧采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有时也采用朗读念曲一段。
大概40年前,现代京剧《红灯记》的一个前期剧本,鸠山念“扑灯蛾”云:“
这一阵,气得我,眼发花来头发胀,血压升高手冰凉。……。” 这就属于韵白。
韵白多用于人物的上下场,或两句,或四句,或对仗或不对仗,或一人念诵,或两人相承接,具有科诨意味。进一步细分则有定场诗、下场诗、对口诗白等。
2.散白:是杂剧中采用当时的口语来道白。
散白较常见的有独白、对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道白)、插白、旁白、背白(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内白等。
宾白在折子的套曲中,既可插在各支曲子之间,又可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
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韵白和散白,简单理解就是:在杂剧中念读的,a.韵白==诗歌;b.散白==散文。
(五)科介
科介,是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是剧本中唱、白以外的动作。
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
有些学者总结很详细,认为科介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五类作用:
①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旦把酒科;做谢恩科等。
②表示人物表情。如:做忖科;做悲科等。
③表示武打动作,如:做混战科;做打衙内科等。
④居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正旦做舞科。
⑤剧情需要的音响效果,如:雁叫科;内做雷声科。
我们前一阶段散曲与套曲的学习,结合了现在我们学习元杂剧知识,可以感觉到,元杂剧就很像是套曲加上了道白和动作。元杂剧里也有一些小令入杂套。
[可以参阅曲课第三讲和第五讲]
(六)题目正名
一般是在剧本的后面例有“题目正名”。
题目 乔国老谏吴帝 司马徽修官职
正名 鲁子敬索荆州 关大王单刀会
而最后一句中的《单刀会》,就是剧名。这部分上节课已经讲过,请参阅。
三.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元代涌现出好几位杂剧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更是更是杂剧大家。
(一)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
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
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
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其中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干脆称为元曲五大家好了。
(二)元曲其他作家与作品:
纪君祥-《赵氏孤儿》。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水浒李逵故事)。石君宝-《秋胡戏妻》。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羽煮海》。李直夫-《虎头牌》。张国宾-《合汗衫》等等。
【这几个里,我只看过4个】
图:赵氏孤儿
(三)元曲杂剧的特色戏剧
1.元曲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见元曲五杰图:
.
图:元曲五杰: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
2.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
(四)元杂剧的分派
有些学者将元曲还分了本色派和文采派。
1.本色派:关汉卿、石君宝、康进之、高文秀。
2.文采派: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大部分作家作品或以文采兼有本色,或于本色中又倾向文采,依此标准便很难分析。如白朴与马致远的剧作就是如此。
(五)元杂剧的题材划分
明人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分杂剧为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
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
三曰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
四曰忠臣烈士;
五曰孝义廉节;
六曰叱奸骂谗;
七曰逐臣孤子;
八曰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
九曰风花雪月;
十曰悲欢离合;
十一曰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
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这些划分不一定准确,有的交叉混淆。后来又有新的划类,如分为七类的:
1.爱情婚姻剧 ——叛逆与回归
如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2.神仙道化剧——悟道飞升、度脱 马致远《黄粱梦》、《陈抟高卧》:
3.公案剧——清官伸张正义 《鲁斋郎》《陈州粜米》《灰阑记》:
4.水浒剧——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双献功》(高文秀) 《李逵负荆》(康进之):
5.社会剧:《窦娥冤》、《看钱奴》(郑廷玉)、《东堂老》(秦简夫):
6.历史剧——寄寓悲愤。 五大历史剧:《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纪君祥)、《单刀会》、《渑池会》(高文秀) :
7.神话剧:《柳毅传书》(尚仲贤),《张生煮海》(李好古)。
下面这是《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其中一小折子,
【我们进行简单地分析体式结构】
. 《程咬金斧劈老君堂》第三折 套曲曲牌
【黄钟】【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
选前两段如下,大家看:
(外扮李靖上,云)得胜班师报捷回,秦王立国展兵机。阵前一战诛萧铣,青史书名万古题。某乃军师李靖是也。闻知唐元帅南征萧铣,一鼓而下,得胜班师回国。我使的一个报喜的探子去了也,这早晚敢待来也。(正末云)一场好厮杀也呵!(唱)
【黄钟】【醉花阴】百万天兵喊声炒,自古无今番战讨。凭虎略显龙韬,奉命兴师,有道伐无道。则-阵定唐朝,听小校从头,(做见科,云)报、报!喏!(唱)说这遭。
第一段,是在曲子前边的人物上场,动作(科介)、道白(宾白)其中有韵白和散白。
第二段是第一支曲子。
下面稍详细一点解释如下:
李靖上,云:就是李靖上场(上场就要出现舞台的走路、举止等动作,这个动作就是在杂剧等戏剧里就叫“科”)。云是说话,也就是杂剧等戏剧里的“白”。得胜班师报捷回,……青史书名万古题。是一段诗歌,即“韵白”。
从“某乃军师李靖是也。……这早晚敢待来也”。都是道白。
正末云,就是“正末”这个角色说,他说“一场好厮杀也呵!”,后边的括号里的(唱),指接着就要唱了。就是下一段。
【黄钟】是宫调名。【醉花阴】曲牌名。
这支曲子的词是:“百万天兵喊声炒,自古无今番战讨。凭虎略显龙韬,奉命兴师,有道伐无道。则-阵定唐朝,听小校从头说这遭”。
其中最后的一句分开两次唱:听小校从头,(做见科,云)报、报!喏!(唱)说这遭。在“听小校从头说这遭”中间加了①“做见科”,是指做个想会见的动作,即“科”。②云,说白“报、报!喏!”。然后将最后三个字“说这遭”(唱)出来。
下边接着是:
(李靖云)好探子也!从那阵面土来,看他那喜色旺气:锦袄偏宣锦战裙,全环双衬渗青巾。阵前查探军情事,专听来人仔细陈。俺唐兵与萧铣两家对住阵,怎生相持厮杀来,你喘息定,慢慢的说一遍。(正末唱)
【喜迁莺】我则见密排军校,明晃晃剑戟枪刀,英豪。征尘笼罩,骨刺剌的旅旗杂彩摇。杀气飘,如虎豹征人勇烈,似蛟龙战马咆哮
这两段就不解释了,这一折后边还有【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大家自己阅读分析。
这个折子,是由戏剧中的脚(角)色,加上剧中的这些曲(套曲)、白(自白、对白等)、科(动作)组合而成的。
以上部分介绍的是元杂剧部分。下面简介明清杂剧。
图: 元杂剧在场子里演出,
C.明清杂剧(古代杂剧晚期)
明清杂剧是在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与元杂剧有些类似之处,又有许多创新与变化,这里简单介绍一些。
一.明清杂剧体制,
明杂剧在体制上已经不再遵守元杂剧的旧有规范,与元杂剧有着显明的不同。
(一)折数与楔子
元杂剧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而明代盛行的却是无楔子的一折二折的杂剧,但有的杂剧又多至七折八折,刘兑的《娇红记》就是八折。
元杂剧的四折总是首尾完整地叙述一件故事,在明杂剧中却出现了四折或折数多少不一的四个杂剧,分别叙述四个不同的故事。
在楔子的使用上,
明杂剧出现了把楔子作为全剧的提纲。另外元杂剧是没有类似南戏中“副末开场”的。
(二)明清杂剧的曲
明代的中、后期体式为曲牌联套体,有北曲联套、南曲联套和南北合套三种。
如贾仲名的《升仙梦》杂剧每一折的曲子都是用的南北合套,正末唱北曲,正旦唱南曲。
元杂剧的主唱者,一般不是正末就是正旦,而明杂剧只要是上场的脚色都可以唱。各自唱、齐唱、或接唱,都可以。
特别是清杂剧基本上不是为舞台搬演的场上之作,而是个人寄怀遣兴的案头之作。
(三)明清杂剧的科白
动作上(科介)道白等,随时代变化,及南北结合,与元杂剧也有变化。不细介绍了。
(四)脚色:
明杂剧既有延续元杂剧脚色混杂的特点,也有采用南戏脚色的特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把元杂剧与南戏脚色体制相混淆的情况。
(五)题目正名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一般又都放在全剧的末尾。
可是到了明代的杂剧,有的没有题目正名。如朱有燉的《豹子和尚》;
有的不用题目正名,而是用四句韵语或一首下场诗收场。
有的把题目正名简写作“正名”或“正目”放在全剧的开头,如沈自征的《霸亭秋》;
还有的在第二折和最末一折之后都有题目正名,最后还有“总关目”四句。
二.主要作者与作品
(一)明代初期
有十六子与宁、周二藩。
1.十六子,有刘(兑)东升-《娇红记》;王子一-《桃源洞》;谷子敬-《城南柳》;等等……。
2.宁、周二藩
①宁,指宁献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著有《大罗天》等。
②周,指周宪王朱有燉,是朱元璋的孙子。著有《义勇辞金》等。
(二)明代中期作家
有陈铎-《纳锦郎》、王九思-《中山狼》、康海=《王长青》、杨慎=《洞天玄记》、徐渭=《四声猿》,等等……。
(三)明代后期作家
有梅鼎祚-《昆仑奴》、陈与郊-《文姬入塞》、王衡=《再生缘》、叶宪祖-《易水歌》、王骥德-《男王后》、徐复祚=《一文钱》、凌濛初-《北红拂》,孟称舜-《桃花人面》,……。
(四)清代杂剧作家
徐石麟-《买花钱》、尤侗-《读离骚》、王夫之=《龙舟会》,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周乐清的《河梁归》、……。
说明:本讲中引用图片大多来自王老师(12届散曲协会负责人之一)发来的电子幻灯,部分文段也引自她赠送我而邮寄来的书籍。在此说声感谢。
【我与王老师实际中是不熟悉的,只是网上相识,她得知我的情况。说我让她感动。
而她自费邮寄赠送资料,来支持我的网络与论坛的公益教学,也让我感动】
也感谢到了我505群的一水老师,前几个月发来的电子文件诗词曲类资料,其观点也在此篇使用了。
还有秋叶丘老兄,对文稿阅读和交流意见。也表示感谢!
下面留作业:
曲课第六讲之二正课作业:
【注意看题】
一.阅读
1.继续阅读《程咬金斧劈老君堂》
2.选读《西厢记》《窦娥冤》、等元明清杂剧作品至少其中之一部。
将以上阅读的分别答出。
二.写作
参考元杂剧《程咬金斧劈老君堂》的其中一折的格式,编写一个单折的小剧本。
1.要求:
①主要脚色和配角出场,系列动作,道白、对白等,主角主唱曲子,符合杂剧套曲的组合宫调与曲牌、声韵及顺序等要求。
②杂套中用曲一般是7支,但我这里最少可以用4支曲子,加科白组成小剧本。
③用韵中原音韵。
以下是杂剧套曲的宫调曲牌供参考
【仙吕】
1、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寄生草—金盏儿—后庭花—青哥儿—尾声
2、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中天—金盏儿—尾声
3、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寄生草—赚煞
4、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金盏儿—尾声
5.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尾声
【黄钟】
1. 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
2、醉花阴—喜迁莺—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
3、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少数联套可以无尾)
4、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么篇—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
5、醉花阴—出队子—么篇—尾声
下面是黄钟宫套曲常用的曲牌曲谱,供大家作业时参考。是以“钦定”为主,参考“白香”。
补充:今天(7月29日)早晨,秋叶丘看了我的文稿,提醒说,那些名家的各家的公布套曲曲谱均有错处。
下面介绍一点有关黄钟宫的一套曲子的曲谱
黄钟宫
一.黄钟宫·醉花阴
常式为七句,句式为七六***五六七,押七平仄韵。
曲 谱
平仄平平去平上(韵),去平平平仄上(韵)。[平]仄去去平平(韵),仄仄平平(韵),上仄平平去(韵)。仄仄仄去平平(韵),仄仄平平平去上(韵)。
也可参考
中仄平平去平上▲,中仄平平去上▲。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平去上▲。
二.喜迁莺
八句,句式为四六二七七***四。押七平仄韵。
曲 谱
[仄]平平去(韵),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韵)。上平去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仄去平(韵)。仄[仄]平平去上(韵)。平平平仄,平去平平(韵)。
三.出队子
出队子曲牌格律(用四五七七七句式):
中平平厶▲,平平中厶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厶)平△(上▲)。中仄中平平厶上▲(平△)。
四.刮地风
【刮地风】(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四门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七言自由句。(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六.【古水仙子】(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七.【尾声】(仄)仄平平仄平去△,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去上△。
以上是选了黄钟宫里的部分曲谱,方便事多工作忙的朋友。如果有使用中吕宫或其他宫调套曲的,请将曲谱附上。
今天课程就到这里。
谢谢!
枯荷- 帖子数 : 70
注册日期 : 13-06-17
枯荷- 帖子数 : 70
注册日期 : 13-06-1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