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大学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讲义

2 posters

向下

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讲义 Empty 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讲义

帖子 由 水儿 周三 十月 09, 2013 4:39 pm

第十二讲 巧趣联的修辞手法
大家晚上好,上一讲我们讲了对联的一般修辞手法,这一讲,我们来学习巧趣联的修辞手法。巧趣联,既可以使用比喻、夸张等一般修辞手法,又有它常用的修辞方式。
 一、 双   关
  双关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同音和多义性,有意使联语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说一件事,暗中指另一件事,从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趣味性,充分发挥对联的社会作用。双关,既要着眼于语言的含蓄微妙,又要注意含义明朗,而不晦涩。
  双关有两种形式:
  1.谐音双关
  利用同音或近音造成双关效果。例如传说某朝文武官员宴游,互争高低,武将出句,文臣对答:
  两船并进,橹速不如帆快;
       △△  △△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  △△
表面上是议论行船和奏乐,实际暗有所指。“橹速”、“帆快”、“笛清”、“箫和”,分别谐音“鲁肃”(三国吴谋士)、“樊哙”(汉大将)、“狄青”(北宋大将)、“萧何”(汉大臣)。出句意思说文臣不如武将,对句针锋相对,说武将不如文臣。
  又如1940年,大汉奸汪精卫就任南京伪政府主席,有人送联:
  昔具盖世之德;
    △△
  今有罕见之才。
    △△
汪逆看了,洋洋自得。后来听人念道:
  昔具该死之德;
  今有汉奸之才。
汪逆才知被人讥笑嘲骂,上了大当。
  2.语意双关
  利用文字一词多义,表达两重意思。如理发店联:
  虽然毫末生意;
    △△
  却是顶上功夫。
    △△
“毫末”,指头发屑xiè末,又指利微。“顶上”,头顶上,又指技术头等。此联既切合理发店的工作,又宣传了此店理发技艺高明和收费低微,是一副很好的行业联、广告联。
  又如姚苏丹蒙冤,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予平反,他对落实政策有感,题穿衣镜联:
  毫发无讹,还我本来面目;
  △△△△ △△△△△△
  瑕疵不掩,见君坦荡精神。
  △△△△ △△△△△△
表面写穿衣镜,对人“毫发无讹”,客观真实地照出人的面目;对己“瑕疵不掩”,镜面有何疵点,也毫无遮饰地呈现在人面前。此联深层意思,却是赞扬了党的平反冤假错案政策,推倒一切不实之词,如实地反映并恢复干部的真实状况,同时坦白承认过去对人作了错误处理。联语的“君”,既指穿衣镜,实际指当时中央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
 
二、 复   叠
  复叠可分三种情况:
  1.叠字
  同一字重叠使用,以加重语气,烘托气氛,渲染感情,别出意趣。有的部分用叠字,有的全联用叠字。
  (1)全联叠字 如苏州网师园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 △△△△ △△△△△△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 △△△△ △△△△△△
网师园内建筑有轩亭馆室,配以水池和花木山石,景色秀丽,在清代已成为青年男女的游乐地。此联描述了男女春游的情景。
  (2)部分叠字 如杭州九溪十八洞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  △△△△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  △△△△
  2.重字
  一个或几个字重复出现,上下联同位对应,用以加强语气,有时还产生一种巧趣。如胡静怡颂焦裕禄联:
  只装他人,不装个人,耿耿丹心昭日月;
   △ △  △ △
  梧桐凤引,泡桐焦引,滔滔绿意满乾坤。
   △ △  △ △
  又如一婚介所联:
  容貌美,体型美,莫若心灵美;
    △   △     △
  身材高,级别高,当让品德高。
    △   △     △
  有时重字和叠字相混,加以同形而不同义,别有趣味。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原作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朝”读zhāo,或借为“潮”,意为涨潮。“长”读zhāng,或同“常”。此联有多种读法,一种读法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更奇特的重叠字联,是流传的豆芽店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读chángzhǎng或zhǎngcháng,也有多种读法。
  3.反复
  一个或几个词语在半联中一再出现,用以突出某种意思,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如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吴芝瑛的爱国宣传联:
  挺起,挺起!四亿病夫快挺起!
  △△ △△      △△
  醒来,醒来!百年睡狮猛醒来!
  △△ △△      △△
反复有时可以构成巧对,产生某种趣味。如成都一副对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 △△△ △△△ △△△ △△   △△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印,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 △△△ △△△ △△△ △△   △△
相传上联是清代一位名士所作,咏成都望江楼,但无下联,百余年中无人续对。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由什邡fāng李吉玉以该县古印月井为题,对出了下联。上联四用“望”字,三用“江楼”、“江流”,两用“千古”,且“楼”、“流”押韵,属对难度很大。但是下联对得工整(只“流”、“影”词性不对),可称奇巧。
 
三、 回   文
  回文又称回环,是运用词序的回环往复,表现事物的相互关系,加深读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用回文手法构成的联语,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局部回环除外)。回文,可以横生妙趣。
  回文常见有三种情况:
  1.本句回环
  顺读、倒读均可,意思不变。例如厦门彭浪屿鱼腹浦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
  天连水尾水连天
  △△△△△△△
  与此类似的,有海南望海国际大酒店联:
  水连天,天连水;
  △△△ △△△
  楼望海,海望楼。
  △△△ △△△
  本句回环,顺读、倒读均可,但意思有所改变。如村居联:
  鸥飞满浦渔舟泛;
  △△△△△△△
  鹤伴闲庭仙客来。
  △△△△△△△
  有的本句回环,顺读、倒读,意思有改变,但用顺读倒读的两句构成半联,顺读倒读意思不变。如1983年《解放日报》“读书”版征联的佳对:
  志同求书读,读书求同志;
  △△△△△ △△△△△
  心恒有业勤,勤业有恒心。
  △△△△△ △△△△△
  2.局部回环
  在联中只有部分词语回环。这种对联实际应用颇广。如西泠 líng印社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
  又如郭军赞时代新风联:
  车上客让上车客;
  △△  △△
  乡下人夸下乡人。
  △△  △△
  3.上下联回环
  一个句子既作出句,其回文句又作对句,或一个分句既作出句,又作对句。如1946年昆明学界挽闻一多联:
  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 △△△△△△
  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
  △△△△△△ △△△△△△
“一个人倒下去”,一指被特务暗杀的闻一多教授,一指***政府领袖蒋介石。此联巧用对比、回文手法,悲壮慷慨,激动人心。
  使用回文,要注意内容,避免成为单纯的文字游戏。
 
四、 联   珠
  联珠,一作连珠,又名顶真(顶针)、蝉联,是前一语言单位尾字与后一语言单位首字相同,上递下接,前后相连,用以突出事物的衔接和因果关系。联珠的语句连接紧凑,生动明快,富有情趣。
  联珠可分三种:
  1.词词联珠
  联珠在一句里进行。如长沙白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
  长沙沙水水无沙。
   △△△△
此联读作“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前词尾字与后词首字相同、相接。
  又如江南某地流传的趣联:
  菜籽榨油油煮菜;
     △△
  茶枝烧火火烹茶。
     △△
此联既是联珠,又是部分回文。
  2.句句联珠
  联珠在句与句间进行。如道教通用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 △ △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 △ △
  又如过去一州官告老还乡,六十寿辰宴请宾朋,一乡绅出句致贺,宾客无一能对。州官将上联悬挂在大门征对,当地一穷秀才对上了。出对句是:
  寿比南山松,松不老,老来坐享皇天荣华富贵,贵客满庭,庭前芝兰八百,百龄再仰仙翁德泽;
△ △ △ △        △ △  △ △   △
  福如东海水,水长流,流去尽是黎民血泪优怨,怨声载道,道旁冤魂三千,千刀当剐老贼心肝。
  △ △ △ △        △ △  △ △ △ △

  3.词句联珠
  既有词与词联珠,又有句与句联珠。如传说祝允明和唐寅对句: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 △ △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 △ △
  联珠,以表达的内容来看,前后句的关系大致有以下三种:
  (1)后句是前句的注释补充。如弥勒佛殿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
  (2)后句对前句作概括说明。如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3)语意逐句推进,逐步深化。如戏剧大师梅兰芳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 △ △ △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 △ △ △
上联先是说别人看我非我,因为我已进入角色,所以“我看我,我也非我”。下联是别人说我梅兰芳装谁像谁,其实,只要是严肃认真的演员,“谁装谁,谁就像谁”。此联道出了表演艺术的真话,又反映出梅兰芳认真不苟和谦逊的态度、作风。
  联珠,前后相联的字,词性词义一般相同,如弥勒佛殿联的“容”、“笑”。有时词性词义甚至读音不同,如“水车车水”、“风扇扇风”,前“车”名词,后“车”动词;前“扇”名词,仄声,后“扇”动词,平声。
 
五、 嵌   字
  嵌字是将人名、地名、事物名或规定的字,嵌入联中一定位置,使联语意中有意,言外有言,从而增强对联的针对性。嵌字,应用范围广泛,名胜、婚庆、行业、题赠、谐趣等,均可使用。嵌字,一般用于较短的对联。
  嵌字的形式,有整嵌、分嵌。分嵌又分横嵌、竖嵌等。
  1.整嵌
  嵌入的名称在联中占一个位置,不拆开。如吴小如题茅盾纪念馆联:
  一代文章辉子夜;
       △△
  满腔心血化春蚕。
       △△
《子夜》、《春蚕》,都是茅盾代表作,嵌入联内,意义丰富。上联说,一代文章应推《子夜》,《子夜》就像黑暗社会的一盏明灯;不仅《子夜》一书,茅盾的其它著作也意义重大。下联既说《春蚕》是茅盾的心血结晶,又说茅盾本人就像春蚕一样,向人民贡献了一切。
  郭沫若题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联也是整嵌: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  △△△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  △△△
上联嵌入二地名,下联嵌入二著作名。
  2.分嵌
  将所嵌的名称拆开,有规律地嵌入联内几个位置。分嵌可分两种:
  (1)横嵌 就是将所要嵌的名称在半联内嵌完。如西湖水月亭联,嵌“水月”二字:
  水清鱼读月;
  △   △
  山静鸟谈天。
  (2)竖嵌 就是将所要嵌的名称拆开后,分别嵌入上下联中。按嵌字位置的不同,竖嵌分若干格,如:
  鹤顶格 又称凤顶格、冠头格等。字嵌于上下联第一位。如华昌商号联:
  华实春秋富;
  △
  昌明岁月新。
  △
  燕颔 hàn格 又称叶底格。字嵌于上下联第二位。如嵌“振兴”一词:
  大振军威寒敌胆;
   △
  勃兴国运暖民心。
   △
  鸢yuān肩格 又称鹿颈格。字嵌于上下联第三位。如嵌人名“翠荷”:
  调将翠黛眉偷画;
    △
  吟到荷花口亦香。
    △
  蜂腰格 字嵌于上下联第四位。如嵌人名“凤仙”:
  此地之凤毛麟角;
     △
  其人如仙露名珠。
     △
  鹤膝格 字嵌于上下联第五位。如嵌地名“北京”:
  春风吹绿北方草;
      △
  瑞雪洗红京内花。
      △
  凫 fú 胫格 字嵌于上下联第六位。如嵌刊物名《紫荆》:
  泗水文章流紫水;
       △
  尼山木铎振荆山。
       △
  雁足格 又称鹤足格、风尾格、脱靴格等。字嵌于上下联末位。如讽刺屡败于太平军的曾国藩部将李元度联:
  士不忘丧其元;
       △
  公胡为改其度?
       △
  魁斗格 字一嵌在上联首,一嵌在下联末。如嵌“迎春”:
  迎来细雨滋芳草;
  △
  化作苍苔点暮春。
        △
  连理格 又称蝉联格。字一嵌在上联末,一嵌在下联首。如嵌“紫娟”:
  雁过声传暮云紫;
        △
  鹃滴血染碧山红。
  △
  鼎足格 所嵌三字,上联嵌一,下联嵌二,或上联嵌二,下联嵌一,位置不限。如嵌“瘦西湖”:
  东楼人比黄花瘦;
        △
  西子湖同碧玉澄。
  △ △
  碎锦格 几个字任意嵌于上下联中,不要求上下联所嵌字数相等相对和依照顺序。如嵌“中国文学史”:
  中华国粹垂青史;
  △ △   △
  文苑人才学白头。
  △   △
  此外,还有双钩格、鸿爪格、卷帘格等。
  总之,嵌字要切人切事,切情切景;重在自然,不生硬牵强,既要不露痕迹,又要显露所嵌的字,表达嵌字意图。
 
六、 析   字
  析字是通过对某些字的拆分或者拼合,引申出某种道理,以构成对联。
  1.拆字
  将一个或几个字拆开,化整为零。如明代蒋焘 dào幼年应对客人出句: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 △  △△△ △△△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 △  △△△ △△△
“冻”宇拆开是“冫”、“东”’“洒”字拆开是“氵”、“西”,所以说“东二点,西三点”。同理可知“横七刀,竖八刀”。
  又如下边一副对联:
  踏破磊桥三板石;
    △ △ △
  分开出路两重山。
    △ △ △
  2.拼字
  又称合字,将一个或几个分拆开的字合起来,化零为整。如:
  少水沙即露;
  △△△
  是土堤方成。
  △△△
“沙”字由“氵”、“少”合成,“堤”是由“土”、“是”合成。此联说明了有关治沙防洪的事理。
  又如下边一联: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 △ △ △△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 △ △ △△
上下联各拼两字,层层递进。下联说明要保护山林。
  有的对联,有拆有拼。如一副戒烟联:
  信是人言,敬欲取信于人,必也言而有信;
  △ △△      △   △  △
  烟乃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
  △ △△      △   △  △
上联拆开“信”为“人、言”,后又拼合;下联拆开“烟”为“火、因”,后又拼合。此联语言平易,说理明彻,劝告吸烟的人决心戒烟,言而有信。
 
七、 隐   字
  隐字又称藏字,就是故意将句中某一个或几个字隐去,而使联意曲折、含蓄,或生出别的意思。
  隐字可分两种:
  1.藏头
  把词语第一字隐去,只用其余部分。如讽刺一秀才联:
  手绣凤;
  心雕龙。
本词是“巧手绣风”、“文心跳龙”,藏去首字,意思说秀才文章没有写作技巧,缺乏文采,即“无巧、不文”。
  2.护尾
  又称缩脚,即把词语末一个字隐去,只用其余部分。如嘲讽一庸医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成语是“逢凶化吉”、“起死回生”,隐去“吉”、“生”,意思是请这样的医生看病,结果只能是“无吉无生”。
  又如讽刺钱谦益联:
  逸居无教则近;
  老而不死是为。
钱谦益,明末江左三大家之一,降清,任礼部右侍郎,后被革职。晚年自号“逸民”,手杖上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为自己的变节和宦海浮沉宽解。正直之士因在其“逸老堂”两侧加上了上边这副对联,骂他是“禽兽”,是“贼”。《孟子•滕文公》:“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论语•宪问》:“老而不死是为贼。”此联首嵌“逸老”,句末隐字。
  护尾有比较曲折复杂的。如清代有挽一官员联:
  士为知己;
  卿本佳人。
此联表面上看,是称赞死者,其实不然。上联是成语“士为知已者死”,藏“者死”二字。下联本是《北史》中语:“卿本佳人,何为作贼?”藏去下半句。该官员系清皇室,因犯***被处死。此挽联说明他是咎由自取,“找死”,另外也含有惋惜之意。
  有的对联,既藏头,又护尾。如北宋宰相吕蒙正,早年家贫,除夕曾书一联贴于大门: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使用谐音双关和隐字手法,表达的是“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
 
八、 借   改
  借改是将已成的对联加以窜改增添,使别出新意。借改,多用于嘲讽,也用于赞扬和正面陈述事理。借改,要严肃慎重,避免流于庸俗油滑。
  常见借改分两种:
  1.改字
  又分两种情况:
  (1)改动原字 就是在笔画上加以改动。相传一个乡绅为富不仁,靠贿赂考官,父子都中了进士,他在大门上张贴一联,炫耀乡里: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   △     △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  △△    △△
有人气不过,就在对联上稍加几笔,改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   △     △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  △△    △△
  (2)改换原字 这种情况最多。如明代徐渭有一副自题青藤书屋联:
  两间东倒西歪屋;
    △△△△
  一个南腔北调人。
    △△△△
后人改此联以赠铁匠铺:
  两间火烤烟薰屋;
    △△△△
  一个千锤百炼人。
    △△△△
描述铁匠铺和铁匠,都很传神。
  讽刺贪虐的改字联不少。如清代湖北浠水县令贪赃枉法,盘剥百姓,却自题联以装门面:
  奉君命来守是邦,两度牒飞,只求对头上青天,眼前赤子;
      △     △  △△△
  与其民共安此土,八年鸿爪,最难忘山间白石,寺里清泉。
   △△ △     △△ △△△
有人十分气愤,趁夜把对联改了十几个字:
  奉君命来虐是邦,两度蝗飞,哪管你头上青天,眼前赤子;
      △     △  △△△
  与胥吏共刮此土,八年狼藉,只剩得山间白石,寺里清泉。
   △△ △     △△ △△△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留下遗训: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遗训在各地悬挂,成了著名对联。但一些自称总理信徒的***人营私舞弊,有人改此联以嘲讽:
  同志尚未成功;
  革命仍须努力。
揭露这些“同志”尚未捞够,还要继续打着革命旗号。后来,这些人干脆把革命旗号抛在一边,明目张胆地结党营私。有人又将原联改为:
  革命尚未努力;
  同志仍须成功。
对这些“革命同志”的丑恶心灵、无耻行径的揭露和抨击十分有力,入木三分。
  2.增字
  不改动原联,只是增添字句。如明朝大臣洪承畴悬联于府门:
  君思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明亡,洪承畴降清成了新贵。有人痛恨其厚颜无耻,在其上下联分别添上一个虚词:
  君思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对其“臣节”进行辛辣的嘲讽。
  又如清代一官员,既贪婪又凶残,为了表白自己清正廉明,春节自贴一副门联: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不久,有人在上下联尾各添了一行字,给予讽刺: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 △△ △△△△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 △△ △△△△
 
九、 集   引
  集引是摘引前人诗文语句,构成对联。集引不同于移用。移用,是直接从前人诗中移来一联作为对联,如用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对联。集引,是在不同诗文中摘句,组合成联。集引分集句、引句两类。
  1.集句
  常见的是集诗句、集词曲句、集文句。以集诗句最多,因为容易构成对仗。集句,原则上全用原句,一个字也不许更动。如集李、杜诗句联:
  读书破万卷;
  落笔超群英。
上联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下联出自李白《望鹦鹉洲悲祢 mí衡》。
  又如郭沫若集*词句: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
四句分别出自《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会昌》、《菩萨蛮•黄鹤楼》。
  又如集曲句的月下老人祠联: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上联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下联出自高则诚《琵琶记》。
  再如集文句的扬州平山堂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下联出自王禹偁chēng 《黄冈竹楼记》、苏轼《放鹤亭记》。
  有的集句联,虽是原句,但个别地方有缩简。如集词联:
  双桨来时,有人似桃根桃叶;
  画船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上联出自姜夔《琵琶仙》,原句是“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此处省“旧曲”。下联出自俞国宝《风入松》,原句是“画船载取春归去”,此处省“载取春”三字。
  2.引句
  引用前人诗文语句,作为自己对联的一部分。如董必武题成都武侯祠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上联引自杜甫《蜀相》,下联自撰。
  又如丁文堂题武夷山摩崖联:
  曾经沧海难为水;
  看到武夷方是山。
上联引自唐代元稹《离思》,下联自撰。
  引句联有时也对原句略加缩简或改动。如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
  人言可信,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绉一池春水;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如何结果,浪淘尽千古英雄。
上联尾句引自冯延巳《谒ai金门》,原句是“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省“乍起”。下联尾句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句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了对仗,所以省“风流”,改“人物”为“英雄”。
  集引联,要注意上下联分量相当,要防止只顾对仗而忽视内容。集句,一般还要注意原句作者的时代、地位、品格是否大致相当。
水儿
水儿

帖子数 : 187
注册日期 : 13-06-15
地点 : 中国鞍山

返回页首 向下

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讲义 Empty 回复: 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讲义

帖子 由 水儿 周三 十月 09, 2013 4:41 pm

水儿
水儿

帖子数 : 187
注册日期 : 13-06-15
地点 : 中国鞍山

返回页首 向下

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讲义 Empty 回复: 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讲义

帖子 由 D财迷大哥 周日 十月 13, 2013 6:16 am

cheers 

D财迷大哥

帖子数 : 10
注册日期 : 13-08-13

返回页首 向下

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讲义 Empty 回复: 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讲义

帖子 由 D财迷大哥 周一 十月 14, 2013 11:20 am

没看到这期的作业啊

D财迷大哥

帖子数 : 10
注册日期 : 13-08-13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