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小令二期第二十一讲讲义
诗大小令二期第二十一讲讲义
中华诗词大学呱小令班第二十一讲:一字逗和词的用典及介绍词牌《千秋岁》
大家好:今天基础知识部分先讲一下:一字逗,然后讲词的用典,最后介绍词牌《千秋岁》
现在讲基础知识:一字逗
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字逗”。
“一字逗”是词特有的句法,大体有三种情况:
1、把本来是状语的单音副词提到整个句子前面,独自成为一个节奏,不再单独修饰某一个谓语而是对全句进行修饰。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一个“渐”字修饰了三个分句,好象是从“霜风渐渐凄紧,关河渐渐冷落,残照渐渐当楼”三句中提取出来的“公因式”。
2、副词“一字逗”兼有动词的作用,可认为是词的活用,也有人说是省略谓语。如:更(那堪)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辛弃疾《木兰花慢》) 但(落得)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辛弃疾《木兰花慢》)
3、“一字逗”是个动词,后面经常连带着一串词或词组,且常成对仗。如:任翠幄张天,柔因藉地。(晁补之《摸鱼儿》)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张孝祥《六州歌头》)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辛弃疾《木兰花慢》)
-----------------------
下面讲词的用典:
词在初登文坛时,还带着民歌的质朴气息,写景抒情直出胸臆,用典较少,跟当时晚唐五代的文人诗比较起来,就显得特别清新活泼。入宋以后,这一新兴的诗体便成为文人述志咏怀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趋向典雅庄重,用典也就越来越多,越用越偏。
有的词一篇之中连用七八个、十几个典故或成句;有的词一句之中便包含着两三个典故。词人既以用典作为扩大词的内容、增强词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读词的人就不能不对用典的方式方法和典故的出处含义有所了解,否则便不能深刻领会词意,有时甚至较难读通词句。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九十五字中用典十二处,其中“晞发北风凉”一句就连用二典。如光看字面,“在寒冷的北风中晾干头发”原是个很平常的句子。知其典故,情况就不同了。“晞发”用的是《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 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的诗意;“北风凉”用的是《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ang,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成句。《少司命》、《北风》这几句都包含有盼望能与自己的同道离开所处的环境,到理想的境界去的意思。
朱熹注《北风》这几句说:“以比国家危乱将至而气象愁惨也,故欲其相好之人去而避之。”作者正用此意。这样曲折的用典,初读词的人是不大容易体会的。
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关键在于要出自内容、感情的需要,从内心呕出;而不是有意堆砌,以典故遮掩内容的单薄。南宋大词人 辛弃疾很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有时也难免堆砌,曾受到当时人岳珂的批评(岳珂曾当面说他“用事多”,亿认为“实中予痼”)。但他的用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用得圆转、贴切。
王国维说他的《贺新郞》(送荗嘉十二弟)“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人间词话》)后来格律派的吴文英也常用典,却由于有意雕琢而使人感动晦涩。宋沈义父就批评过他“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乐府指迷》)下面举一些用典方式、方法的例子,并略加分析。词的用典,若单从形式上说,可以概括为用事、用句、用词三类;若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来说,则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方法。
(一)用事、用句、用词
所谓“用事”,指的是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入词中,以此来影射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例如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侂胄(tuo zhou)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
第一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宋(南朝宋)的刘裕(武帝)的故事。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二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元嘉(宋文帝年号)草草,封狼居胥(这又是用汉霍去病北击匈奴,追至狼居胥山,祭山而归的故事,典中套典),赢得仓黄北顾。”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猝北伐。
第三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可堪回首,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行宫后来改为太祖庙,故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最后用了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颇老了,终于不用。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这就叫用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皇帝和大臣们的批评,辛弃疾词中四个典故都用得贴切、晓畅,是用事的典范。
--------------------------
词的用典讲到这里,下面介绍词牌《千秋岁》
《千秋岁》,又名《千秋节》。仄韵格。双调,中调,71字,上下片各押五个仄声韵。
【常用格体】
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名篇赏析】
宋•秦观 《千秋岁•水边沙外》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押《诗韵新编》九开部的仄声韵)
秦观写这首词时,因受贬谪在处州(今浙江丽水)任监酒税官 ,内心无比忧伤。上片一至四句,春寒退,春正浓,为什么花影“乱”,莺声“碎”?因为在宋朝元祐年间新旧派之争中,秦观被贬谪,被逐出京外,只落得“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苏门四学士各奔东西了,“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唉,伤透脑筋了!下片回忆过去“西池会”,发出感叹“携手处,今谁在”,于是“清梦断”“朱颜改”,长叹一声“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一个“愁”字总括了全篇。因此说,这首词不单纯是“惜春”“伤春”两个词所能概括的,它有更深的内涵,须细细体味。【抛砖篇】
《千秋岁•壬辰清明兴化茅山景德禅寺祈福大法会纪实》
人潮花海,春到山门外。
红地毯,黄罗盖。
高僧行步缓,居士排成队。
钟鼓响,心香袅袅同参拜。
忆昔英雄会,僧抗多豪迈。
鏖战处,今犹在。
声声梵呗起,***人间爱。
祈福祉,佛光普照千秋代。
(押《诗韵新编》九开部仄声韵)
----------------------
大家好:今天基础知识部分先讲一下:一字逗,然后讲词的用典,最后介绍词牌《千秋岁》
现在讲基础知识:一字逗
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字逗”。
“一字逗”是词特有的句法,大体有三种情况:
1、把本来是状语的单音副词提到整个句子前面,独自成为一个节奏,不再单独修饰某一个谓语而是对全句进行修饰。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一个“渐”字修饰了三个分句,好象是从“霜风渐渐凄紧,关河渐渐冷落,残照渐渐当楼”三句中提取出来的“公因式”。
2、副词“一字逗”兼有动词的作用,可认为是词的活用,也有人说是省略谓语。如:更(那堪)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辛弃疾《木兰花慢》) 但(落得)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辛弃疾《木兰花慢》)
3、“一字逗”是个动词,后面经常连带着一串词或词组,且常成对仗。如:任翠幄张天,柔因藉地。(晁补之《摸鱼儿》)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张孝祥《六州歌头》)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辛弃疾《木兰花慢》)
-----------------------
下面讲词的用典:
词在初登文坛时,还带着民歌的质朴气息,写景抒情直出胸臆,用典较少,跟当时晚唐五代的文人诗比较起来,就显得特别清新活泼。入宋以后,这一新兴的诗体便成为文人述志咏怀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趋向典雅庄重,用典也就越来越多,越用越偏。
有的词一篇之中连用七八个、十几个典故或成句;有的词一句之中便包含着两三个典故。词人既以用典作为扩大词的内容、增强词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读词的人就不能不对用典的方式方法和典故的出处含义有所了解,否则便不能深刻领会词意,有时甚至较难读通词句。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九十五字中用典十二处,其中“晞发北风凉”一句就连用二典。如光看字面,“在寒冷的北风中晾干头发”原是个很平常的句子。知其典故,情况就不同了。“晞发”用的是《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 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的诗意;“北风凉”用的是《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ang,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成句。《少司命》、《北风》这几句都包含有盼望能与自己的同道离开所处的环境,到理想的境界去的意思。
朱熹注《北风》这几句说:“以比国家危乱将至而气象愁惨也,故欲其相好之人去而避之。”作者正用此意。这样曲折的用典,初读词的人是不大容易体会的。
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关键在于要出自内容、感情的需要,从内心呕出;而不是有意堆砌,以典故遮掩内容的单薄。南宋大词人 辛弃疾很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有时也难免堆砌,曾受到当时人岳珂的批评(岳珂曾当面说他“用事多”,亿认为“实中予痼”)。但他的用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用得圆转、贴切。
王国维说他的《贺新郞》(送荗嘉十二弟)“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人间词话》)后来格律派的吴文英也常用典,却由于有意雕琢而使人感动晦涩。宋沈义父就批评过他“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乐府指迷》)下面举一些用典方式、方法的例子,并略加分析。词的用典,若单从形式上说,可以概括为用事、用句、用词三类;若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来说,则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方法。
(一)用事、用句、用词
所谓“用事”,指的是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入词中,以此来影射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例如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侂胄(tuo zhou)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
第一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宋(南朝宋)的刘裕(武帝)的故事。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二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元嘉(宋文帝年号)草草,封狼居胥(这又是用汉霍去病北击匈奴,追至狼居胥山,祭山而归的故事,典中套典),赢得仓黄北顾。”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猝北伐。
第三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可堪回首,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行宫后来改为太祖庙,故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最后用了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颇老了,终于不用。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这就叫用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皇帝和大臣们的批评,辛弃疾词中四个典故都用得贴切、晓畅,是用事的典范。
--------------------------
词的用典讲到这里,下面介绍词牌《千秋岁》
《千秋岁》,又名《千秋节》。仄韵格。双调,中调,71字,上下片各押五个仄声韵。
【常用格体】
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名篇赏析】
宋•秦观 《千秋岁•水边沙外》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押《诗韵新编》九开部的仄声韵)
秦观写这首词时,因受贬谪在处州(今浙江丽水)任监酒税官 ,内心无比忧伤。上片一至四句,春寒退,春正浓,为什么花影“乱”,莺声“碎”?因为在宋朝元祐年间新旧派之争中,秦观被贬谪,被逐出京外,只落得“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苏门四学士各奔东西了,“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唉,伤透脑筋了!下片回忆过去“西池会”,发出感叹“携手处,今谁在”,于是“清梦断”“朱颜改”,长叹一声“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一个“愁”字总括了全篇。因此说,这首词不单纯是“惜春”“伤春”两个词所能概括的,它有更深的内涵,须细细体味。【抛砖篇】
《千秋岁•壬辰清明兴化茅山景德禅寺祈福大法会纪实》
人潮花海,春到山门外。
红地毯,黄罗盖。
高僧行步缓,居士排成队。
钟鼓响,心香袅袅同参拜。
忆昔英雄会,僧抗多豪迈。
鏖战处,今犹在。
声声梵呗起,***人间爱。
祈福祉,佛光普照千秋代。
(押《诗韵新编》九开部仄声韵)
----------------------
小令A01红尘訪者- 帖子数 : 201
注册日期 : 13-09-0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