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小令二期第二十三讲讲义
诗大小令二期第二十三讲讲义
中华诗词大学呱小令班第二十三讲:词的用典(二)明用、暗用、正用、反用,以及介绍词牌《满江红》
大家晚上好:今开讲课的内容有:先讲基础知识:词的用典(二)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后面介绍词牌《满江红》。
下面先讲基础知识;
词的用典(二)明用、暗用、正用、反用
用典有明用,暗用。无论用事用句,使读词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辩出的,是明用;
表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
明用有如玉石器皿上镶嵌的宝珠,制作者有意要借其色泽光彩增加器皿的价值;暗用则如清泉中溶入白糖,制作者定要亲口尝试才能品咮到它的甘甜。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先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冯唐是汉文帝的近臣,苏轼写自己密州出猎的情景,怎么忽然扯到冯唐呢?显然是用典了。这就是明用。冯唐是个敢于正言直谏的人。
汉初云中太守魏尚低御匈奴有功,后因小事被文帝治罪,冯唐认为文帝处理不当,是不善用人,就在文帝面前力保魏尚,复为云中守。(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苏轼这里所以要用这个故事,主要因他当时为反对新法被贬,后来改知密州。他是个关心政治的爱国诗人,时时记挂着西北方西夏的严重威胁,渴望为国出力。
他以魏尚自况,希望能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的人,为自己在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样的话,在当时以受贬之身是不能直陈的,于是选取了这个切合境遇的典故,既表白了自己的委曲,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又暗示神宗应当作一个纳谏举贤的明主。再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跟“出猎”很合拍,是写弯弓射雕的情况。
其实这是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星名,旧说以为主侵掠。作者用以比喻西夏等入侵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这就是暗用。
再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用了很多典故寄寓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有的明用,一望而知是用典;有的暗用,完全溶入字里行间。上片是即景生情,典故多暗用。除“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显然是用典外,其余如“遥岑远目”、“无人会、登临意”都是暗用,它们都有出处,但不知出处仍然可以理解词意。
下片是直抒愤懑,典故多明用。除“忧愁风雨”不明处也能讲通外,“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树犹如此”等都显然是用典,不知出处就很难解通了。
["玉簪螺髻"指山。典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和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吴钩”是吴王阖闾的宝刀,“把吴钩看了”典出于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句,指有着报国封侯的志向和能力。]
{“遥岑远目”意思是“眺望遥远的山影”。语出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栏干拍遍”是宋代刘孟节的故事,刘好学绝俗,经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曾写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见王闢之《渑水燕谈录》。
“无人会,登临意”出自宋王琪《题赏心亭诗》“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嗓西风入座隅。”(见宋文莹《湘山野录》)。“忧愁风雨”是苏轼《满庭芳》词成句。“休说”句典出《世说新语》。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乡土名菜“鲈鱼脍”,说:人生贵在能适意,怎能跑到几千里外去受官职的拘束?于是立即返吴。
“求田”句出《三国志-陈登传》。刘备批评许汜不能忧国忘家而祗知求田问舍。辛用此二典表示自己不忘国事,却又无可奈何。“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东晋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南渡前手种柳已经十围,概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用此典表示时光空逝,壮志难酬。}
明用、暗用各有优劣,要看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哪种方法。一般说暗用比明用自然,而明用比暗用引人注目;明用必须知道典故原意和引义,才能起作用,而暗用虽不明出典,也能读通,但要想理解得深,仍然需要知其出处。
用典有的或径取典故本来含义,或以原意为基础略加引申,这都是正用典故,大多数用典属于这种情况。像前举苏轼《江城子》,“遣冯唐”、“射天狼”两典都是正用其义的。也有取典故所述人、事而反其意用之的,例如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他对李寄予很大希望,积极鼓励他入蜀干一番事业,开头却用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典概括为“蜀道登天”。
李白所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反用典故了。
上面,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几种常见的用典方式方法。在成千上万首词中,用典方法变化甚多,不是几种方法所能概括得了的。就是在一首词中,各种方法也会交错使用,总以有利于内容的表达为目的。
下面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范南伯寿)为例,综合地说一说古人用典的方法。
《破阵子》(为范南伯寿)
掷地刘郞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婵元出兜鍪。
却笑卢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
寿君双玉瓯。
词有序:“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卢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亲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
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查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优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有感于政治***,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栻(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因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卢溪县令(即所谓“辟宰卢溪”)。
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因作此词免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群主三百州”,努力做出所能及的贡献。明乎此,再看辛词所用的典故,就可以看出作者手法的高明、用心的细腻。
作者一开篇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鸿门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另一个是,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献西施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
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卢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陈涉辍耕垄上,概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
二是用南宋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婵(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婵从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
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要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所表现,积累“战功”。
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que却)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材而居小小卢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
四是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宰鸡无需用牛刀的故事。辛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卢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六个典故,有明用(如一、二、三、四),有暗用(如五),有反用(如六),有的字面上已经把意思点明,有的意在言外,必须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得到,全词变化丰富而始终扣紧主题。
基础知识讲到这里。
--------------------------------
下面介绍词牌【满江红】
《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有平仄两格体,有89字、91字、92字、93字、94字、97字等体。
现在以93字、双调、仄韵(宜用入声)格为正格上片押四个仄声韵,下片押五个仄声韵。此种格体声情激越,宜抒发豪壮情感,宋人填词多用此格体。后来,姜夔改作平韵,则情调变得平缓、清丽。
【常用格体】
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中中、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此二句宜用对偶,但最后一字都是仄声)。
仄中中、中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中中仄,平中仄(韵)。
平中仄,平中仄(韵)。
中中中中中,中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此二句宜用对偶)。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名篇赏析】
宋•辛弃疾 《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红粉暗随流水去,
平仄仄平平仄仄,
园林渐觉清阴密。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对偶句)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庭院静,空相忆。
平仄仄,平平仄(韵)。
无说处,闲愁极。
平仄仄,平平仄(韵)。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尺素如今何处也,
仄仄平平平仄仄,
绿云依旧无踪迹。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漫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这首词押《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质、陌、锡、职、缉通押)。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惜春、伤春——清明寒食时节,落花随流水,“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词人为什么“空相忆”“闲愁极”?进而怕流莺乳燕得知“春去也”的消息,而自己与外面
“尺素”不通,依旧被贬谪,闲困于户牖,词人由“愁”到“怕”,由“怕”到“羞”,这是为什么呢?
嗷,原来是大英雄辛弃疾眼看北方沦陷的国土“平芜碧”,自己不能带兵去收复,他因而“羞去上层楼”!这能怪辛弃疾吗?应该责怪昏庸的南宋朝廷有眼无珠,罢了辛弃疾的官!
所以说,这首词其实是爱国主义者的心声。
古名词欣赏
先看两阙变格《满江红》:
【变格】
《满江红》苏轼:
变格。后片“空洲对鹦鹉”改作“平平仄平仄”,又于第七句增一“不”字,是为变格。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中中仄,平仄仄(韵)。
江表传,君休读;
平仄仄,平平仄(韵)。
狂处士,真堪惜。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
【变格】
《满江红》姜夔:
平韵格。
平仄平平,中仄仄、平仄仄平(韵)。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
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中仄平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韵)。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平中仄,平仄平(韵)。
神奇处,君试看。
中中仄,仄平平(韵)。
奠淮右,阻江南。
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韵)。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
【其它例词】
刘克庄:《满江红》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
下面看【满江红】
【定格】名词欣赏:
满江红-柳永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中中仄,平仄仄(韵)。
桐江好,烟漠漠。
平仄仄,平平仄(韵)。
波似染,山如削。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
满江红-张元干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绿遍芳洲生杜若,楚帆带雨烟中落。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伤飘泊。
中中仄,平仄仄(韵)。
寒犹在,衾偏薄。
平仄仄,平平仄(韵)。
肠欲断,愁难着。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
满江红-岳飞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中中仄,平仄仄(韵)。
靖康耻,犹未雪。
平仄仄,平平仄(韵)。
臣子恨,何时灭?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满江红-辛弃疾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中中仄,平仄仄(韵)。
吴楚地,东南坼。
平仄仄,平平仄(韵)。
英雄事,曹刘敌。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
满江红-辛弃疾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中中仄,平仄仄(韵)。
相思字,空盈幅。
平仄仄,平平仄(韵)。
相思意,何时足?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
满江红-刘克庄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满腹诗书,馀事到、穰苴兵法。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新受了、乌公书币,着鞭垂发。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黄纸红旗喧道路,黑风青草空巢穴。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向幼安、宣子顶头行,方奇特。
中中仄,平仄仄(韵)。
溪峒事,听侬说。
平仄仄,平平仄(韵)。
龚遂外,无长策。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便献俘非勇,纳降非怯。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帐下健儿休尽锐,草间赤子俱求活。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到崆峒、快寄凯歌来,宽离别。
-----------------------------
满江红-刘克庄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千百年传吾辈话,二三子系斯文脉。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中中仄,平仄仄(韵)。
晞发处,怡山碧。
平仄仄,平平仄(韵)。
垂钓处,沧溟白。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只顾常留相见面,未宜轻曲平生膝。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
【抛砖篇】
《满江红•过江阴长江大桥》
万里长江,东流去、奔腾不息。
平眺处、雾浮烟绕,浪高湍急。
沙鸟起飞随巨舸,
云帆初挂迎朝日。
欣回首,两岸树葱茏,江花赤。
桥飞架,悬铁索。
连四海,通南北。
驾轻车巡礼,胜添双翼。
心旷神怡歌且舞,
天翻地覆今非昔。
望前程,众志绘蓝图,青山碧。
(押《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质职通押)
大家晚上好:今开讲课的内容有:先讲基础知识:词的用典(二)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后面介绍词牌《满江红》。
下面先讲基础知识;
词的用典(二)明用、暗用、正用、反用
用典有明用,暗用。无论用事用句,使读词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辩出的,是明用;
表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
明用有如玉石器皿上镶嵌的宝珠,制作者有意要借其色泽光彩增加器皿的价值;暗用则如清泉中溶入白糖,制作者定要亲口尝试才能品咮到它的甘甜。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先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冯唐是汉文帝的近臣,苏轼写自己密州出猎的情景,怎么忽然扯到冯唐呢?显然是用典了。这就是明用。冯唐是个敢于正言直谏的人。
汉初云中太守魏尚低御匈奴有功,后因小事被文帝治罪,冯唐认为文帝处理不当,是不善用人,就在文帝面前力保魏尚,复为云中守。(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苏轼这里所以要用这个故事,主要因他当时为反对新法被贬,后来改知密州。他是个关心政治的爱国诗人,时时记挂着西北方西夏的严重威胁,渴望为国出力。
他以魏尚自况,希望能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的人,为自己在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样的话,在当时以受贬之身是不能直陈的,于是选取了这个切合境遇的典故,既表白了自己的委曲,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又暗示神宗应当作一个纳谏举贤的明主。再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跟“出猎”很合拍,是写弯弓射雕的情况。
其实这是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星名,旧说以为主侵掠。作者用以比喻西夏等入侵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这就是暗用。
再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用了很多典故寄寓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有的明用,一望而知是用典;有的暗用,完全溶入字里行间。上片是即景生情,典故多暗用。除“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显然是用典外,其余如“遥岑远目”、“无人会、登临意”都是暗用,它们都有出处,但不知出处仍然可以理解词意。
下片是直抒愤懑,典故多明用。除“忧愁风雨”不明处也能讲通外,“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树犹如此”等都显然是用典,不知出处就很难解通了。
["玉簪螺髻"指山。典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和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吴钩”是吴王阖闾的宝刀,“把吴钩看了”典出于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句,指有着报国封侯的志向和能力。]
{“遥岑远目”意思是“眺望遥远的山影”。语出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栏干拍遍”是宋代刘孟节的故事,刘好学绝俗,经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曾写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见王闢之《渑水燕谈录》。
“无人会,登临意”出自宋王琪《题赏心亭诗》“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嗓西风入座隅。”(见宋文莹《湘山野录》)。“忧愁风雨”是苏轼《满庭芳》词成句。“休说”句典出《世说新语》。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乡土名菜“鲈鱼脍”,说:人生贵在能适意,怎能跑到几千里外去受官职的拘束?于是立即返吴。
“求田”句出《三国志-陈登传》。刘备批评许汜不能忧国忘家而祗知求田问舍。辛用此二典表示自己不忘国事,却又无可奈何。“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东晋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南渡前手种柳已经十围,概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用此典表示时光空逝,壮志难酬。}
明用、暗用各有优劣,要看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哪种方法。一般说暗用比明用自然,而明用比暗用引人注目;明用必须知道典故原意和引义,才能起作用,而暗用虽不明出典,也能读通,但要想理解得深,仍然需要知其出处。
用典有的或径取典故本来含义,或以原意为基础略加引申,这都是正用典故,大多数用典属于这种情况。像前举苏轼《江城子》,“遣冯唐”、“射天狼”两典都是正用其义的。也有取典故所述人、事而反其意用之的,例如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他对李寄予很大希望,积极鼓励他入蜀干一番事业,开头却用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典概括为“蜀道登天”。
李白所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反用典故了。
上面,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几种常见的用典方式方法。在成千上万首词中,用典方法变化甚多,不是几种方法所能概括得了的。就是在一首词中,各种方法也会交错使用,总以有利于内容的表达为目的。
下面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范南伯寿)为例,综合地说一说古人用典的方法。
《破阵子》(为范南伯寿)
掷地刘郞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婵元出兜鍪。
却笑卢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
寿君双玉瓯。
词有序:“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卢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亲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
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查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优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有感于政治***,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栻(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因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卢溪县令(即所谓“辟宰卢溪”)。
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因作此词免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群主三百州”,努力做出所能及的贡献。明乎此,再看辛词所用的典故,就可以看出作者手法的高明、用心的细腻。
作者一开篇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鸿门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另一个是,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献西施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
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卢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陈涉辍耕垄上,概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
二是用南宋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婵(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婵从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
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要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所表现,积累“战功”。
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que却)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材而居小小卢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
四是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宰鸡无需用牛刀的故事。辛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卢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六个典故,有明用(如一、二、三、四),有暗用(如五),有反用(如六),有的字面上已经把意思点明,有的意在言外,必须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得到,全词变化丰富而始终扣紧主题。
基础知识讲到这里。
--------------------------------
下面介绍词牌【满江红】
《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有平仄两格体,有89字、91字、92字、93字、94字、97字等体。
现在以93字、双调、仄韵(宜用入声)格为正格上片押四个仄声韵,下片押五个仄声韵。此种格体声情激越,宜抒发豪壮情感,宋人填词多用此格体。后来,姜夔改作平韵,则情调变得平缓、清丽。
【常用格体】
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中中、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此二句宜用对偶,但最后一字都是仄声)。
仄中中、中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中中仄,平中仄(韵)。
平中仄,平中仄(韵)。
中中中中中,中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此二句宜用对偶)。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名篇赏析】
宋•辛弃疾 《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红粉暗随流水去,
平仄仄平平仄仄,
园林渐觉清阴密。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对偶句)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庭院静,空相忆。
平仄仄,平平仄(韵)。
无说处,闲愁极。
平仄仄,平平仄(韵)。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尺素如今何处也,
仄仄平平平仄仄,
绿云依旧无踪迹。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漫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这首词押《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质、陌、锡、职、缉通押)。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惜春、伤春——清明寒食时节,落花随流水,“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词人为什么“空相忆”“闲愁极”?进而怕流莺乳燕得知“春去也”的消息,而自己与外面
“尺素”不通,依旧被贬谪,闲困于户牖,词人由“愁”到“怕”,由“怕”到“羞”,这是为什么呢?
嗷,原来是大英雄辛弃疾眼看北方沦陷的国土“平芜碧”,自己不能带兵去收复,他因而“羞去上层楼”!这能怪辛弃疾吗?应该责怪昏庸的南宋朝廷有眼无珠,罢了辛弃疾的官!
所以说,这首词其实是爱国主义者的心声。
古名词欣赏
先看两阙变格《满江红》:
【变格】
《满江红》苏轼:
变格。后片“空洲对鹦鹉”改作“平平仄平仄”,又于第七句增一“不”字,是为变格。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中中仄,平仄仄(韵)。
江表传,君休读;
平仄仄,平平仄(韵)。
狂处士,真堪惜。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
【变格】
《满江红》姜夔:
平韵格。
平仄平平,中仄仄、平仄仄平(韵)。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
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中仄平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韵)。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平中仄,平仄平(韵)。
神奇处,君试看。
中中仄,仄平平(韵)。
奠淮右,阻江南。
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韵)。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
【其它例词】
刘克庄:《满江红》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
下面看【满江红】
【定格】名词欣赏:
满江红-柳永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中中仄,平仄仄(韵)。
桐江好,烟漠漠。
平仄仄,平平仄(韵)。
波似染,山如削。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
满江红-张元干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绿遍芳洲生杜若,楚帆带雨烟中落。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伤飘泊。
中中仄,平仄仄(韵)。
寒犹在,衾偏薄。
平仄仄,平平仄(韵)。
肠欲断,愁难着。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
满江红-岳飞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中中仄,平仄仄(韵)。
靖康耻,犹未雪。
平仄仄,平平仄(韵)。
臣子恨,何时灭?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满江红-辛弃疾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中中仄,平仄仄(韵)。
吴楚地,东南坼。
平仄仄,平平仄(韵)。
英雄事,曹刘敌。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
满江红-辛弃疾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中中仄,平仄仄(韵)。
相思字,空盈幅。
平仄仄,平平仄(韵)。
相思意,何时足?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
满江红-刘克庄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满腹诗书,馀事到、穰苴兵法。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新受了、乌公书币,着鞭垂发。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黄纸红旗喧道路,黑风青草空巢穴。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向幼安、宣子顶头行,方奇特。
中中仄,平仄仄(韵)。
溪峒事,听侬说。
平仄仄,平平仄(韵)。
龚遂外,无长策。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便献俘非勇,纳降非怯。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帐下健儿休尽锐,草间赤子俱求活。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到崆峒、快寄凯歌来,宽离别。
-----------------------------
满江红-刘克庄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千百年传吾辈话,二三子系斯文脉。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中中仄,平仄仄(韵)。
晞发处,怡山碧。
平仄仄,平平仄(韵)。
垂钓处,沧溟白。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只顾常留相见面,未宜轻曲平生膝。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
【抛砖篇】
《满江红•过江阴长江大桥》
万里长江,东流去、奔腾不息。
平眺处、雾浮烟绕,浪高湍急。
沙鸟起飞随巨舸,
云帆初挂迎朝日。
欣回首,两岸树葱茏,江花赤。
桥飞架,悬铁索。
连四海,通南北。
驾轻车巡礼,胜添双翼。
心旷神怡歌且舞,
天翻地覆今非昔。
望前程,众志绘蓝图,青山碧。
(押《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质职通押)
小令A01红尘訪者- 帖子数 : 201
注册日期 : 13-09-0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