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班对联第九讲 对联的章法
诗联班对联第九讲 对联的章法
第九讲 对联的章法
章法,是篇章结构的方法。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紧密、和谐,中心意思才鲜明突出;无章法,就会凌乱、松散、残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云。
诗词文章有章法,对联也有章法。
一 又对又联
对联的基本章法,是又对又联。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对联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联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词有相似之处,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侧重,分工合作。
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对象而有各种情况:
1.写景状物
景物有空间状态、时间状态。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时间有朝暮、昼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动静、声色、常变等不同状况。就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建筑物中有楼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对立的两面无穷无尽。上下联可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状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像或从前的虚景。这共同表现景物的特征。
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
十里松杉围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上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拔俗,气象万千。
又如济南趵突泉联:
平地忽堆三尺雪;
四时长吼半空雷。
上联写泉冲波溅浪的形状,下联写泉流的巨大声响,一色一声相对;色是“平地”的色,声是春夏秋冬“四时”的声,空间与时间又相对。
2.写入叙事
上下联的分工和各自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学,事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人文事,上下联可以分别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例如唐景崧(一说丘逢甲)撰台湾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全联赞颂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事功,上下联仍有分工。上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界”;一重在过去,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颂扬。
又如*贺冯玉祥六十寿联: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挠不屈见襟期。
冯玉祥(1882-1948),中国***爱国将领,反对帝制和张勋复辟,响应北伐,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骂投降派;平时也写诗文,通俗易懂。此联上联概括他的文笔,下联赞颂他的历史劝绩和精神气质,一“文”一“武”。全联主要反映和赞颂冯玉祥豁达的性格,不断追求真理和爱国救国的襟怀。
主题是上下联的交汇点、接轨处,是上下联联接的纽带。写作对联,如能把握主题,切合题意,上下联各有侧重,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又对又联。
二 起承转结
起阴转结(合),本是诗文的章法,对于对联,有参考价值。
绝句诗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转、结。对联中的二句联,全联四句,也可以这样看。例如朱元璋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起)功贯古今名第一;(承)
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结)
诗的结构艺术,讲究“起如爆竹,结如撞钟”。对联也是这样。开头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如爆竹震响,引入注目。此联开头就很好,舍去许多次要的不写,直以“破虏平蛮”开始。接着,承以“功贯古今名第一”。此两句,概括了徐达在打天下时创建的不朽功绩,南平陈友谅、方国珍诸部,北取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又经略西北,所向无敌。下联首句,相当绝句的第三句,该“转”了,没有继续写他的武功,而是从武功转向文治,从开国前转向开国后,“出将入相”,很轻灵地转了方向。绝句的“转”,往往决定一首诗的高下成败。对联也像这样,下联开头好,与上联的对立面找得准、找得好,此联就可望成功。“转、结”实际上也是“起、承”关系。因为“出将入相”,所以用“才兼文武”来承接。最后,“世无双”三字,遥应上联的“名第一”。结句浓重的一笔,使徐达这位开国功臣的形象更加伟岸、鲜明和饱满,余音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全联二句的对联,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备起、承、转、结,离首即尾,只有起、结。上联起,就担负了“起、承”的双重任务;下联结,就担负了“转、结”的双重任务。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结好。如清廖鸿熙题桂林独秀峰联:
撑天凌日月;(起)
插地震山河。(结)
独秀峰孤峰独峙,唐诗人有“擎天一柱在南州”的描述,峰上刻有“南天一柱”的大榜书。本联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赞美这南天一柱的非凡气势。起,确如爆竹,结,如撞洪钟。虽然只二句,却意思完整,篇章完美。
全联超过四句的对联,也可以注意起、承、转、结。例如清臧乃用撰辽宁千山祖越寺联:
水界辽河,山通华表,(起)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承)
千峰拔地,万符朝天,(转)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结)
上联起始,写千山形势,西北是辽河平原,东与华表山相连,景象阔大。接着,以历史文化相承。此山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建佛寺道观,明清两代极为兴盛,康熙、乾隆帝和不少官宦人士都曾来此游览,点出千山是“东都胜迹”。下联写在寺院所看到千山的具体形状和气势,由山暗转到寺,接着再写山寺四时阴暗景色,由此寺联想到观世音菩萨所在的南海,表明山寺与南海佛法相通。以此作结,表明此寺的庄严神圣,不同一般,言已尽而意未穷。《三藏圣教序》云:“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这里是注法雨于北疆,连慈云于南海,结尾由实入虚,启人遐思,甚妙。
中长联,半联相对完整,自有起、承、转、结。如上边千山祖越寺联,半联四句,上联“水界辽河”是起,“山通华表”是承,“历数代毓秀钟灵”是转,“真乃东都胜迹”是结。下联照此类推。
对于长联,尤须注意全联和半联的层次结构,注意全联和半联的起、承、转、结;否则阅读抓不住要领,写作客易芜杂凌乱。孙髯所撰大观楼长联,情文并茂,在章法上也足堪为法。试看联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起)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承)高人雅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转)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秋杨柳。(结)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起)把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承)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幕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转)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结)
上联写滇池风景,“喜茫茫空阔无边”,下联叙云南历史,“叹滚滚英雄谁在”,由空间转向时间,由“喜“转入“叹”,全联有起、承、转、结,章法谨严。半联自成篇章,井然有序。上联起如横空出世,“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气势非凡。承接着写个人见广阔滇池的兴奋和喜悦,不禁解开衣襟,掀起头巾,进而想到滇池的四围环境,隐约看到东面的金马山、西边的碧鸡山、北面的蛇山、南面的白鹤山,仿佛在奔腾、飞翔、行走。再看湖面、堤岸,小岛沙洲,蓬松的杨柳,茂密的蘋蒿芦苇,翠鸟翻飞,霞光灿烂,自然想到“选胜登临”,这是行文的“转”。“莫孤(辜)负”以下四个自对句,写湖外、湖岸、湖里有代表性的美景作结。半联一气呵成,令读者如亲临滇池,不胜欣喜。下联,以“数千年往事”起,顿时给人以苍茫深沉的历史感。接着慨叹,用“想”领起四个自对句,表述历史事件:汉武帝令练水军,以讨伐洱海夷人;唐代唐九征军大败吐蕃,在祥云县建铁柱以纪功;宋太祖手挥饰物玉斧,在地图上划定西南国界;元忽必烈率部乘皮筏渡金沙江,统一云南全境。“伟烈丰功”,承上启下,开始行文的“转”,意思说功业不能长存,繁华迅即衰残。“只赢得”以下四个自对句,以悲凉的景色作结,加深感叹的气氛和浓度,情余言外。全联多处自对,语言整练,大开大合,一气流注,承转自然,起结精工。
三 呼 应
呼应,又称照应,有时又可叫伏应,就是行文要前后相应,前呼后应。要前后连贯,不要前言不搭后语;前边交代了一件事,后边要有着落;前边提出了问题,后边要有回答或反应;前边埋下了一支“伏兵”,后边要有“伏兵”起来的行动。
呼应,可分前后句呼应、前后文呼应、首尾呼应。
在短联中,要前后句呼应。如谢远涵挽孙中山联:
两语服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
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领导人民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此联放眼中外,立足历史的高度,颂扬孙中山的伟大理想和不朽功勋。上联首先提出他平生尊奉的“两语”,下边接着说明“两语”内容,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出的“大同”理想,和耶稣主张的救赎人类、“博爱”。下联,首先提出当时世界并立的“三杰”,接着说“三杰”为谁,推翻旧势力、建设新国家,除了印度“圣雄”甘地、俄国列宁以外,就是孙中山。孙中山的伟大,当时只有他二人可以相比。
在中长联里,除了上下句呼应以外,更要注意有一定距离的前后文呼应。如孙髯的大观楼联,前边说了“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后边就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前概说,后具体分述,前后呼应。前边“叹滚滚英雄谁在”,后边就有回应的语句:“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
前因后果,前行为、后目的,前理由、后结论等,或加以倒装,前果后因,前目的、后行为,前结论、后理由等,都属前后呼应。如许德珩挽朱自清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全面概括了朱自清的一生,对其工作、品德和骨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联说他教书,用两个“一面”,两个“向……学”,末后总括,结论“君诚健者”。下联,先说其一生较短促,接着用两个“愈”,两个“与……斗”,至“死而后已”。对于这样一个“健者”在贫病中死去,当然悲痛,所以结以“我哭斯人”。这是因果关系的呼应。
前后呼应,有时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纵……也……”、“……虽……”等。在中长联里,上下联各有起结,首尾两两呼应较常见。如挽朱自清联,“教书三十年”与“生存五一载”相呼应,朱自清终年五十一岁,教书就有三十年。“君诚健者”与“我哭斯人”相呼应,因为朱自清是“健者”,所以“我”才哭他。
上下联的起结,类似词上下片的起结。词上片的结句,要为下片的拓展留有余地,要如奔马收缰,有欲止而不止的势头。对联上联的结句也要这样,以便开展下联。常见上联结句提出问题,下联结句作出回答。这是两个结句的呼应,也是前后文的呼应。如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的故邸,据说是徐达所题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舜日尧天。
此联气势宏伟,文字秀丽。上联怀古,借问青山白云,历代的帝王统治、汉唐盛世何在?结句提出问题。下联回答,说现有一庭佳丽,树绿花红,景色浓艳,正是太平盛世。下联结句“此间有舜日尧天”,恰好回答了上联结句“何处是唐宫汉阙”,呼应密切,全联结构紧密。
四 平 衡
对联上下联,对立的双方,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大体平衡,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果显然不平衡,畸轻畸重,正如大胖人与小瘦子并立,很不相称,会令人感到不稳定,甚至滑稽可笑。
滇池,东西平均宽八公里,南北长四十公里,大观楼长联,开头说“一百里慎池”即可,为什么要夸张说“五百里”?这和下联相对的“数千年往事”有关。一百里对数千年,显然轻重失衡。就是五百里对数千年,也嫌前者分量不足。作者采用了其它帮助措施。紧接“五百里滇池”后说“奔来眼底”,“奔”字很有力度和气势,下联“数千年往事”后接“注入心头”,“注”字就气平力弱,然而总起来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与“数千年往事,注入心头”就比较平衡了。上下联的结束看来是不平衡的,如“四围香稻,万顷暗沙”对“几杵疏钟,半江渔火”,前重后轻,但是从整个上下联来看,上下联还是平衡、相称。这是这副名联的优胜处之一。
上下联失衡的对联不是没有。例如一茶坊联:
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显然上下联不相称。可以修改上联,比如改为:
春满山中,采得新芽香四野;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这样,上下联就比较均衡。
除了上下联要大体平衡以外,对联还要求半联之中,上下句也要大体平衡、匀称、一致。如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上联既说“九霄”(九重霄),用“三天”(道家所谓三清天)就最恰当,用“一天”、“周天”都不行。下联说“万级”似太夸张,但是与下句“俯临千嶂”相一致,是协调平衡的。如用“百级”,显得不够高,就俯看不到“千嶂”。
有上下句失衡的对联,如一副春联:
祖国昌盛,山河秀丽春永驻;
人民幸福,杨柳娇柔燕常飞。
上联两个分句分量相当,能平衡。下联上下句就有问题,上大下小,上强下弱,而且下句“杨柳娇柔燕常飞”与上联“山河秀丽春永驻”也不平衡。如改“杨柳娇柔”为“环境葱茏”,可能较好。
上下联如果不能做到轻重大体平衡,宁可下联重些,而不要上联重。上轻些、下重些,事物还有稳定感;上重些、下轻些,类似所谓头重脚轻,就缺乏稳定感,使人看来就不那么协调了。上下句的轻重,在不能很好平衡时,原则上也宜上轻下重。
民间流传的所谓“绝对”,之所以难对,是由于难以满足其古怪苛刻条件,难于做到平衡。例如已流传了二三百年的“烟锁池塘柳”,五字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也应该有“五行”才能对得上,才能平衡。对下联的人不少,迄今为止,似乎还未有公认十分完美的佳对,试举一二与出句并列于下:
烟锁池塘柳;
炮架镇江城。
灯深村寺钟。
“炮架”这个对句,除了“架”字平仄不对、偏旁在下的缺点以外,就是专有名词“镇江城”与普通名词“池塘柳”不能相对,轻重悬殊。“灯深”句对得较好,意思说在村寺钟声传来的深远处隐约可见灯光,与出句轻重平衡,但是五字偏旁未能都同旁或交错相对,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五 横 披
横披,又称横批、横额,悬挂或张贴在对联上方正中部位壁柱横眉上,对全联意思带有总结性质。它是对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横披一般用于名胜景点、茶楼酒馆和迎春喜庆场合,有时也用于嘲讽戏谑。对于对联,横披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点睛。如春联:
送旧年,窗外映白雪;
迎新岁,喜鹊闹红梅。
(横披)春临大地
2.互补。如《红楼梦》大观园蘅芜院联:
吟成豆蔻诗犹艳;
睡足荼蘼梦亦香。
(横披)蘅止清芬
“诗”又作“才”。蘅芜院里花草很多,藤萝薜荔,杜若蘅芜,茝兰金葛,紫芸青芷,举不胜举。上下联主要写花中的人,在含苞初放的豆蔻梢头下吟诗,在荼蘼的花气中春睡。横披补足了蘅芜院的众多名花香草,同时照顾到人的美艳清超。这个庭院后来是分给薛宝钗居住的。此联和横披正适合其人。
3.深化主题。如一婚姻介绍所联:
白玉犹有瑕,求人十全十美哪里遇?
青春岂无限,择偶千挑百拣几时休!
(横披)看剩下谁
横披紧承联语的“千挑百拣几时休”,提醒人择偶莫要错过时机,适可而止,望有情人早成眷属。虽然这横披口气急切了一点,但确实促人醒悟,发人深思。
4.总结。如某乡一位女青年死了丈夫,与一男青年恋爱,两人人品都好,志趣相投,准备结婚。可是女方家族怕她带走财产,横加干涉,硬逼她嫁给本族中比她年长十多岁的人,女青年忍无可忍,写下一副对联贴在房门上:
我愿嫁谁,本人作主;
谁能娶我,与你无关
(横披)婚姻自由
以上横披,不一定在联语之前拟成,有在前,有在后。
横披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命题。横披就是题目,联文只能根据题目来写.阐发题意,表达和实现出题人的意图。例如清代王有才题“太白楼”酒家联:
我辈此中宜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横披)太白楼
唐贺知章《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此联由贺诗脱化而出,饶有趣味,切合并阐发“太白楼”的命名。“太白楼”成了点睛之笔。
又如马来西亚怡保兴安(福建莆田古称)会馆联:
兴吾业,乐吾群,敬吾桑梓;
安此居,习此俗,爱此河山。
(横披)兴安会馆
按题作文,首嵌“兴、安”二字,阐述题意,切合华侨的心理和生活。
横披与联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相互支持、补充映发。这是对联的又一章法。
横披字数,通常是四字。可以少到二、三字,有时也可以多到五、七字。
横披的文字,一般不要跟联语重复。
横披的文字,最好能适当注意声调。如四字句,不宜全仄全平,能合乎四言句的平仄格式更好。
章法,是篇章结构的方法。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紧密、和谐,中心意思才鲜明突出;无章法,就会凌乱、松散、残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云。
诗词文章有章法,对联也有章法。
一 又对又联
对联的基本章法,是又对又联。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对联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联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词有相似之处,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侧重,分工合作。
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对象而有各种情况:
1.写景状物
景物有空间状态、时间状态。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时间有朝暮、昼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动静、声色、常变等不同状况。就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建筑物中有楼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对立的两面无穷无尽。上下联可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状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像或从前的虚景。这共同表现景物的特征。
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
十里松杉围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上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拔俗,气象万千。
又如济南趵突泉联:
平地忽堆三尺雪;
四时长吼半空雷。
上联写泉冲波溅浪的形状,下联写泉流的巨大声响,一色一声相对;色是“平地”的色,声是春夏秋冬“四时”的声,空间与时间又相对。
2.写入叙事
上下联的分工和各自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学,事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人文事,上下联可以分别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例如唐景崧(一说丘逢甲)撰台湾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全联赞颂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事功,上下联仍有分工。上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界”;一重在过去,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颂扬。
又如*贺冯玉祥六十寿联: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挠不屈见襟期。
冯玉祥(1882-1948),中国***爱国将领,反对帝制和张勋复辟,响应北伐,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骂投降派;平时也写诗文,通俗易懂。此联上联概括他的文笔,下联赞颂他的历史劝绩和精神气质,一“文”一“武”。全联主要反映和赞颂冯玉祥豁达的性格,不断追求真理和爱国救国的襟怀。
主题是上下联的交汇点、接轨处,是上下联联接的纽带。写作对联,如能把握主题,切合题意,上下联各有侧重,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又对又联。
二 起承转结
起阴转结(合),本是诗文的章法,对于对联,有参考价值。
绝句诗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转、结。对联中的二句联,全联四句,也可以这样看。例如朱元璋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起)功贯古今名第一;(承)
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结)
诗的结构艺术,讲究“起如爆竹,结如撞钟”。对联也是这样。开头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如爆竹震响,引入注目。此联开头就很好,舍去许多次要的不写,直以“破虏平蛮”开始。接着,承以“功贯古今名第一”。此两句,概括了徐达在打天下时创建的不朽功绩,南平陈友谅、方国珍诸部,北取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又经略西北,所向无敌。下联首句,相当绝句的第三句,该“转”了,没有继续写他的武功,而是从武功转向文治,从开国前转向开国后,“出将入相”,很轻灵地转了方向。绝句的“转”,往往决定一首诗的高下成败。对联也像这样,下联开头好,与上联的对立面找得准、找得好,此联就可望成功。“转、结”实际上也是“起、承”关系。因为“出将入相”,所以用“才兼文武”来承接。最后,“世无双”三字,遥应上联的“名第一”。结句浓重的一笔,使徐达这位开国功臣的形象更加伟岸、鲜明和饱满,余音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全联二句的对联,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备起、承、转、结,离首即尾,只有起、结。上联起,就担负了“起、承”的双重任务;下联结,就担负了“转、结”的双重任务。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结好。如清廖鸿熙题桂林独秀峰联:
撑天凌日月;(起)
插地震山河。(结)
独秀峰孤峰独峙,唐诗人有“擎天一柱在南州”的描述,峰上刻有“南天一柱”的大榜书。本联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赞美这南天一柱的非凡气势。起,确如爆竹,结,如撞洪钟。虽然只二句,却意思完整,篇章完美。
全联超过四句的对联,也可以注意起、承、转、结。例如清臧乃用撰辽宁千山祖越寺联:
水界辽河,山通华表,(起)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承)
千峰拔地,万符朝天,(转)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结)
上联起始,写千山形势,西北是辽河平原,东与华表山相连,景象阔大。接着,以历史文化相承。此山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建佛寺道观,明清两代极为兴盛,康熙、乾隆帝和不少官宦人士都曾来此游览,点出千山是“东都胜迹”。下联写在寺院所看到千山的具体形状和气势,由山暗转到寺,接着再写山寺四时阴暗景色,由此寺联想到观世音菩萨所在的南海,表明山寺与南海佛法相通。以此作结,表明此寺的庄严神圣,不同一般,言已尽而意未穷。《三藏圣教序》云:“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这里是注法雨于北疆,连慈云于南海,结尾由实入虚,启人遐思,甚妙。
中长联,半联相对完整,自有起、承、转、结。如上边千山祖越寺联,半联四句,上联“水界辽河”是起,“山通华表”是承,“历数代毓秀钟灵”是转,“真乃东都胜迹”是结。下联照此类推。
对于长联,尤须注意全联和半联的层次结构,注意全联和半联的起、承、转、结;否则阅读抓不住要领,写作客易芜杂凌乱。孙髯所撰大观楼长联,情文并茂,在章法上也足堪为法。试看联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起)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承)高人雅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转)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秋杨柳。(结)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起)把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承)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幕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转)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结)
上联写滇池风景,“喜茫茫空阔无边”,下联叙云南历史,“叹滚滚英雄谁在”,由空间转向时间,由“喜“转入“叹”,全联有起、承、转、结,章法谨严。半联自成篇章,井然有序。上联起如横空出世,“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气势非凡。承接着写个人见广阔滇池的兴奋和喜悦,不禁解开衣襟,掀起头巾,进而想到滇池的四围环境,隐约看到东面的金马山、西边的碧鸡山、北面的蛇山、南面的白鹤山,仿佛在奔腾、飞翔、行走。再看湖面、堤岸,小岛沙洲,蓬松的杨柳,茂密的蘋蒿芦苇,翠鸟翻飞,霞光灿烂,自然想到“选胜登临”,这是行文的“转”。“莫孤(辜)负”以下四个自对句,写湖外、湖岸、湖里有代表性的美景作结。半联一气呵成,令读者如亲临滇池,不胜欣喜。下联,以“数千年往事”起,顿时给人以苍茫深沉的历史感。接着慨叹,用“想”领起四个自对句,表述历史事件:汉武帝令练水军,以讨伐洱海夷人;唐代唐九征军大败吐蕃,在祥云县建铁柱以纪功;宋太祖手挥饰物玉斧,在地图上划定西南国界;元忽必烈率部乘皮筏渡金沙江,统一云南全境。“伟烈丰功”,承上启下,开始行文的“转”,意思说功业不能长存,繁华迅即衰残。“只赢得”以下四个自对句,以悲凉的景色作结,加深感叹的气氛和浓度,情余言外。全联多处自对,语言整练,大开大合,一气流注,承转自然,起结精工。
三 呼 应
呼应,又称照应,有时又可叫伏应,就是行文要前后相应,前呼后应。要前后连贯,不要前言不搭后语;前边交代了一件事,后边要有着落;前边提出了问题,后边要有回答或反应;前边埋下了一支“伏兵”,后边要有“伏兵”起来的行动。
呼应,可分前后句呼应、前后文呼应、首尾呼应。
在短联中,要前后句呼应。如谢远涵挽孙中山联:
两语服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
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领导人民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此联放眼中外,立足历史的高度,颂扬孙中山的伟大理想和不朽功勋。上联首先提出他平生尊奉的“两语”,下边接着说明“两语”内容,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出的“大同”理想,和耶稣主张的救赎人类、“博爱”。下联,首先提出当时世界并立的“三杰”,接着说“三杰”为谁,推翻旧势力、建设新国家,除了印度“圣雄”甘地、俄国列宁以外,就是孙中山。孙中山的伟大,当时只有他二人可以相比。
在中长联里,除了上下句呼应以外,更要注意有一定距离的前后文呼应。如孙髯的大观楼联,前边说了“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后边就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前概说,后具体分述,前后呼应。前边“叹滚滚英雄谁在”,后边就有回应的语句:“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
前因后果,前行为、后目的,前理由、后结论等,或加以倒装,前果后因,前目的、后行为,前结论、后理由等,都属前后呼应。如许德珩挽朱自清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全面概括了朱自清的一生,对其工作、品德和骨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联说他教书,用两个“一面”,两个“向……学”,末后总括,结论“君诚健者”。下联,先说其一生较短促,接着用两个“愈”,两个“与……斗”,至“死而后已”。对于这样一个“健者”在贫病中死去,当然悲痛,所以结以“我哭斯人”。这是因果关系的呼应。
前后呼应,有时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纵……也……”、“……虽……”等。在中长联里,上下联各有起结,首尾两两呼应较常见。如挽朱自清联,“教书三十年”与“生存五一载”相呼应,朱自清终年五十一岁,教书就有三十年。“君诚健者”与“我哭斯人”相呼应,因为朱自清是“健者”,所以“我”才哭他。
上下联的起结,类似词上下片的起结。词上片的结句,要为下片的拓展留有余地,要如奔马收缰,有欲止而不止的势头。对联上联的结句也要这样,以便开展下联。常见上联结句提出问题,下联结句作出回答。这是两个结句的呼应,也是前后文的呼应。如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的故邸,据说是徐达所题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舜日尧天。
此联气势宏伟,文字秀丽。上联怀古,借问青山白云,历代的帝王统治、汉唐盛世何在?结句提出问题。下联回答,说现有一庭佳丽,树绿花红,景色浓艳,正是太平盛世。下联结句“此间有舜日尧天”,恰好回答了上联结句“何处是唐宫汉阙”,呼应密切,全联结构紧密。
四 平 衡
对联上下联,对立的双方,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大体平衡,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果显然不平衡,畸轻畸重,正如大胖人与小瘦子并立,很不相称,会令人感到不稳定,甚至滑稽可笑。
滇池,东西平均宽八公里,南北长四十公里,大观楼长联,开头说“一百里慎池”即可,为什么要夸张说“五百里”?这和下联相对的“数千年往事”有关。一百里对数千年,显然轻重失衡。就是五百里对数千年,也嫌前者分量不足。作者采用了其它帮助措施。紧接“五百里滇池”后说“奔来眼底”,“奔”字很有力度和气势,下联“数千年往事”后接“注入心头”,“注”字就气平力弱,然而总起来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与“数千年往事,注入心头”就比较平衡了。上下联的结束看来是不平衡的,如“四围香稻,万顷暗沙”对“几杵疏钟,半江渔火”,前重后轻,但是从整个上下联来看,上下联还是平衡、相称。这是这副名联的优胜处之一。
上下联失衡的对联不是没有。例如一茶坊联:
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显然上下联不相称。可以修改上联,比如改为:
春满山中,采得新芽香四野;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这样,上下联就比较均衡。
除了上下联要大体平衡以外,对联还要求半联之中,上下句也要大体平衡、匀称、一致。如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上联既说“九霄”(九重霄),用“三天”(道家所谓三清天)就最恰当,用“一天”、“周天”都不行。下联说“万级”似太夸张,但是与下句“俯临千嶂”相一致,是协调平衡的。如用“百级”,显得不够高,就俯看不到“千嶂”。
有上下句失衡的对联,如一副春联:
祖国昌盛,山河秀丽春永驻;
人民幸福,杨柳娇柔燕常飞。
上联两个分句分量相当,能平衡。下联上下句就有问题,上大下小,上强下弱,而且下句“杨柳娇柔燕常飞”与上联“山河秀丽春永驻”也不平衡。如改“杨柳娇柔”为“环境葱茏”,可能较好。
上下联如果不能做到轻重大体平衡,宁可下联重些,而不要上联重。上轻些、下重些,事物还有稳定感;上重些、下轻些,类似所谓头重脚轻,就缺乏稳定感,使人看来就不那么协调了。上下句的轻重,在不能很好平衡时,原则上也宜上轻下重。
民间流传的所谓“绝对”,之所以难对,是由于难以满足其古怪苛刻条件,难于做到平衡。例如已流传了二三百年的“烟锁池塘柳”,五字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也应该有“五行”才能对得上,才能平衡。对下联的人不少,迄今为止,似乎还未有公认十分完美的佳对,试举一二与出句并列于下:
烟锁池塘柳;
炮架镇江城。
灯深村寺钟。
“炮架”这个对句,除了“架”字平仄不对、偏旁在下的缺点以外,就是专有名词“镇江城”与普通名词“池塘柳”不能相对,轻重悬殊。“灯深”句对得较好,意思说在村寺钟声传来的深远处隐约可见灯光,与出句轻重平衡,但是五字偏旁未能都同旁或交错相对,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五 横 披
横披,又称横批、横额,悬挂或张贴在对联上方正中部位壁柱横眉上,对全联意思带有总结性质。它是对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横披一般用于名胜景点、茶楼酒馆和迎春喜庆场合,有时也用于嘲讽戏谑。对于对联,横披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点睛。如春联:
送旧年,窗外映白雪;
迎新岁,喜鹊闹红梅。
(横披)春临大地
2.互补。如《红楼梦》大观园蘅芜院联:
吟成豆蔻诗犹艳;
睡足荼蘼梦亦香。
(横披)蘅止清芬
“诗”又作“才”。蘅芜院里花草很多,藤萝薜荔,杜若蘅芜,茝兰金葛,紫芸青芷,举不胜举。上下联主要写花中的人,在含苞初放的豆蔻梢头下吟诗,在荼蘼的花气中春睡。横披补足了蘅芜院的众多名花香草,同时照顾到人的美艳清超。这个庭院后来是分给薛宝钗居住的。此联和横披正适合其人。
3.深化主题。如一婚姻介绍所联:
白玉犹有瑕,求人十全十美哪里遇?
青春岂无限,择偶千挑百拣几时休!
(横披)看剩下谁
横披紧承联语的“千挑百拣几时休”,提醒人择偶莫要错过时机,适可而止,望有情人早成眷属。虽然这横披口气急切了一点,但确实促人醒悟,发人深思。
4.总结。如某乡一位女青年死了丈夫,与一男青年恋爱,两人人品都好,志趣相投,准备结婚。可是女方家族怕她带走财产,横加干涉,硬逼她嫁给本族中比她年长十多岁的人,女青年忍无可忍,写下一副对联贴在房门上:
我愿嫁谁,本人作主;
谁能娶我,与你无关
(横披)婚姻自由
以上横披,不一定在联语之前拟成,有在前,有在后。
横披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命题。横披就是题目,联文只能根据题目来写.阐发题意,表达和实现出题人的意图。例如清代王有才题“太白楼”酒家联:
我辈此中宜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横披)太白楼
唐贺知章《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此联由贺诗脱化而出,饶有趣味,切合并阐发“太白楼”的命名。“太白楼”成了点睛之笔。
又如马来西亚怡保兴安(福建莆田古称)会馆联:
兴吾业,乐吾群,敬吾桑梓;
安此居,习此俗,爱此河山。
(横披)兴安会馆
按题作文,首嵌“兴、安”二字,阐述题意,切合华侨的心理和生活。
横披与联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相互支持、补充映发。这是对联的又一章法。
横披字数,通常是四字。可以少到二、三字,有时也可以多到五、七字。
横披的文字,一般不要跟联语重复。
横披的文字,最好能适当注意声调。如四字句,不宜全仄全平,能合乎四言句的平仄格式更好。
水儿- 帖子数 : 187
注册日期 : 13-06-15
地点 : 中国鞍山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